工商社論》以昔日蔡主席思維檢視今日對美貿易談判

工商社論

十年前國民黨執政,積極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談判時,屢遭在野的民進黨挑戰,當年總統馬英九與民進黨主席英文爲此還進行了一場辯論,蔡主席於這場辯論裡念茲在茲的是貿易開放對臺灣產業、就業的影響財富分配的惡化,其苦民所苦的神情,令人難忘。

我們重溫一下2010年4月的這場論戰,當年蔡主席認爲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雖可創造出口利益,但不可忽略市場開放對國內產業、就業的衝擊,她認爲兩岸這份自由貿易協定(ECFA)會引發有史以來最大的財富重分配、最大的經濟結構調整危機、最大的產業調整危機,而這個調整和重分配對廣大受薪階級層、農民最不利。

她引述當時世界貿易組織(WTO)秘書長拉米(Pascal Lamy)的談話表示:「開放貿易不是萬靈丹,也不是國家經濟繁榮的保證,開放貿易的效應只有在整體政策配合下才可以真正實現,如果開放貿易帶來的利益只集中在少數既得利益者的身上,而增加了社會成本,這就失去了政治正當性。」

當年蔡主席還認爲:「自由化的過程中,有一組人註定是輸家,我們要給他們創造就業機會,以及可期待的人生,這纔是一個總統該做的事。」

對於當年政府積極推動兩岸ECFA談判,蔡英文在這場辯論中也點出:「這種非簽不可、愈快愈好的態度是犯了談判的大忌,這形同把談判籌碼交在中國的手上,真不知道後面的談判還有什麼可以期待的?」

那麼,如果不積極推動兩岸ECFA,那臺灣該怎麼因應區域經濟整合,如何不被邊緣化呢?蔡主席認爲臺灣已加入WTO,享有最惠國待遇,在關稅上並沒有被歧視,況且WTO也有很多部門別的談判在進行,而且影響競爭力的不只是關稅,她說:「只要我們經濟有實力,就沒有人能遺忘我們,也不會有邊緣化的問題。」

我們認爲蔡主席當年的論述十分正確,臺灣在多邊貿易體系裡所享有的最惠國待遇,已讓我們62%輸美產品享有零關稅、55%輸歐盟產品享有零關稅,尤其是我出口最大宗的電子產品多數已沒有關稅問題,因此與任何國家要談自由貿易協定,自應有策略而不宜躁進,一旦過於急躁便容易爲對方識破而予取予求,如當年蔡主席所言,這便是犯了談判的大忌。

但如今政府推動臺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急迫更勝當年,總統在接見美方官員時總是力爭早日洽籤臺美自由貿易協定,而在APEC或TIFA等場合我方代表也一再向美方表達我洽談自由貿易協定的意願,這次我國開放美豬、美牛正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行政院直言:「開放美牛、美豬將掃除臺美洽談雙邊貿易協定(BTA)及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最大阻礙。」

事實上,美牛、美豬原可做爲談判籌碼,但由於我國如此渴望與美國洽談自由貿易協定,被美方看透,以致籌碼盡失。不但籌碼盡失,日後真上了談判桌,美方要如何獅子開口,可以想像,一紙提振臺灣出口競爭力的協定,弄不好極可能會成爲開放市場的城下之盟。試想,這個急於和美方洽談貿易協定的態度,豈非犯了談判大忌?套用蔡主席的話:「把我們自己的未來及談判籌碼交在美國的手上,真不知道後面的談判還有什麼可期待的。」

昔日蔡主席引述拉米(Pascal Lamy)那段談話非常有見地,自由化不是萬靈丹,也不是國家經濟繁榮的保證,以之評論兩岸自由貿易談判適當,用來提醒臺美貿易談判自然也是合適的。若當年對大陸開放市場會出現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結構改變以及財富重分配這三大危機,今日對美國開放豈能倖免,惟政府可曾評估過對美開放後所要付出的社會成本與政治成本?

對於當年馬總統表示兩岸ECFA可創造利益,並創造26萬個就業機會,蔡主席反駁模型很多假設是不存在的,甚且模型只是一再的重複計算出口的利益而沒有考慮進口對臺灣失業的衝擊,她直言這些評估很多是誇大不實的。那麼,今天我們也要問問臺美洽籤BTA或FTA的評估做出來了沒,既然當年直指模型有這些問題,未來的評估千萬不要再重蹈覆轍纔好。

我們當年曾以《沒有策略的自由化,非福乃禍》爲題撰文提醒馬政府自由化必須有策略而非盲目開放,必先確立產業政策,才能規劃談判方向,進而在談判桌上贏得優勢,今天我們同樣以此向蔡政府建言,事實上,當年的蔡主席和我們的看法頗爲相似,十年過去,主客易位,今天蔡總統應該回想一下昔日辯論時的思維,反思一下十年來不變的價值觀,並以此檢視今日的談判策略,修正美的談判步調,如此方可以讓這一紙協定於日後成爲協助臺灣經濟前進的踏腳石,而非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