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習近平訪歐預測全球政經情勢轉向
習近平訪問匈牙利,雙方簽署包括高鐵、電動車、電池、核能等18項合作協議。圖/新華社
暌違五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再度訪問歐洲。各界關注的除了習近平獲得的接待規格,此行達成怎樣的戰略目標,及其對未來全球政經情勢造成的影響,更是各界討論焦點。從結論來看,習近平此次歐洲行,不但將有助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國方案」的推進,更有可能讓國際秩序進一步朝向多極化發展。
在短短的五天六夜行程,習近平訪問了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等三國四地,期間和法國發表了共四份聯合聲明,簽署近20項雙邊合作文件;和塞爾維亞簽署「共同構建命運共同體」聯合聲明,使塞爾維亞成爲首個和中國大陸簽署此聲明的歐洲國家;和匈牙利簽署包括高鐵、電動車、電池、核能等18項合作協議,並與匈牙利升級爲「全天候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即使不少西方媒體認爲,以裂解歐盟團結爲主要目的之習近平訪歐行,並不算成功,但客觀來看,此行可說是中國外交戰略的有效實踐。
從政治層面來看,習近平針對幾個全球高度關注議題的迴應,佔據了道德高地:一是正面迴應法國,同意以今年7月舉辦的巴黎奧運爲契機,倡議奧運期間,推動包括俄烏衝突、以哈戰爭,甚至以臺海爲主的東亞緊張關係的緩解,以促成「全球停火止戰」;二是再次強調應落實1947年聯合國181號決議的「兩國方案」,在支持恢復巴勒斯坦民族合法權利前提下,支持巴勒斯坦成爲聯合國正式會員國。
基本上,全球、特別是歐洲,對於2022年2月爆發、拖沓迄今的俄烏衝突,不但早已感到不耐,更憂心俄烏衝突升級爲歐洲戰爭。2023年10月發生在加薩走廊的以哈戰爭,不但讓全球各地的種族對立仇恨激化,以色列造成許多無辜難民傷亡的過激報復,更讓全球挺巴勒斯坦的示威潮蔓延擴散。習近平透過對「奧運止戰」及「兩國方案」的呼籲,一方面可增加歐洲對中國的正面印象;另一方面則可凸顯美國在這些議題上的獨霸與專斷。
事實上,就在習近平結束訪歐當日(5月10日),聯合國就以壓倒性多數表決,同意讓巴勒斯坦人在聯合國享有更多權利,並支持他們爭取正式會員資格。然而,美國在之後安理會的必然否決,勢必讓美國遭受更大的國際輿論壓力;同時,顯示上述「中國方案」不但符合國際法理,更具有道德上正當性。
從經濟層面來看,由於近來歐美大肆批評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所謂「新三樣」,在接受政府補貼的同時傾銷歐美市場,損害歐美權益。因此,此次習近平透過中法經貿合作的加強,例如進一步開放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或提高空中巴士(Airbus)在中國產能等舉措,以利法國等歐洲企業進一步進入中國市場,藉此緩解歐美對中國產能過剩的質疑。
與此同時,在習近平表示要擴大與匈牙利經貿合作的宣示下,中國「新三樣」相關企業、特別是電動車,表示將擴大對匈牙利的投資。此舉不但有利匈牙利成爲中國之外、全球電動車等「新三樣」最重要的供應中心,更可透過中國企業的歐洲在地化,避免產能過於集中在中國。
由於歐盟和美國不但爲價值同盟,更是戰略同盟。因此,習近平近期乃至此次對歐洲國家的個別拉攏,很難立即扭轉中國和歐盟的關係。然而,隨着美國自前總統川普以來在諸多涉歐事務的獨斷與強硬、中國戰狼外交的偃旗息鼓,以及歐盟急需重振經濟等因素,更多歐洲國家開始思考戰略自主─至少在經貿領域─擁有更多主導權的可能性。而這樣的情境,將有利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推動。
中共認爲,二戰乃至冷戰時期,國際社會的主流論述是「戰爭與革命」;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論述轉變爲「和平與發展」。然而,中共以爲,由於近年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的橫行,以致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作爲文明大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中國,必須提出有自身特色的外交方案,讓國際秩序回到「和平與發展」正軌。基於此,2017年中共將「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納入十九大報告後,強調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國際關係民主化的「特色大國外交」,自此成爲中國外交的頂層設計及戰略方向。
總的來說,從近年來中國加強與歐洲各國元首的互訪,到此次習近平的訪歐,都揭示了中共希望以歐洲作爲槓桿,以平衡美國打壓圍堵的戰略佈局。如果北京能借由即將到來的「習普會」,促使俄羅斯在奧運期間停火、甚至推動俄烏和談,則不僅代表中國方案相較美國方案更能解決國際糾紛,更意味全球政經情勢,將呈現新的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