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義,真的假的?
司馬光再覆王介甫(王安石)書:「夫議法度以授有司,此誠執政事也,然當舉其大而略其細,存其善而革其弊,…,苟有司非其人,雖日授以善法,終無益也。」
我國近60年經濟變化極大,1980年以前經濟成長總在10%以上,至1991~2000年平均仍有6.7%,2001~2010年曆經網路泡沫及金融海嘯,平均降至4.2%,近6年更降至2.3%。
1998年法國世界盃足球賽前,有人抗議比賽用球是由巴基斯坦童工縫製,主辦單位聞訊,立即要求供應商轉往他國訂購,巴基斯坦業者因而失去這筆訂單。據估計,巴基斯坦10~14歲的小孩有近兩成是童工,由於貧窮,他們必須擔負家計。
法國這一決定好像保護了兒童,但是失去縫製足球工作的巴國兒童,真能因此就快快樂樂上學嗎?這個想法實在過於天真,失去縫製足球的兒童可能被迫要從事更危險的工作,依世銀調查發現這些兒童有極大的比例淪爲乞丐或童妓,他們的命運比先前更悲慘。從這則故事可知,追求正義有時反而使這個世界更加不正義。
走調的政策執行
王安石變法是家喻戶曉的故事,他深知宋朝這個積息已久的社會,必須加以改革,所提出的青苗法、均輸法、免役法及方田均稅法,也都是有助於改善農民處境的對策,但執行的結果卻是謗議沸騰,怨嗟盈路,變法8年以失敗告終。
變法失敗有許多原因,有富商的抵制,有流言的毀謗,政敵的陷害,但根本問題仍來自於執行面的走調,以青苗法爲例,此法類似今天的創業貸款,當農家沒錢買青苗種田時,由政府貸款給他們,待莊稼收成後,農民再加息還政府錢,此舉讓農民免於高利貸盤剝,應受萬民擁戴纔是,何以會引發民怨?
司馬光寫信給王安石的一封信道出了根本原因,他說:「今之散青苗者,無問貧富,願與不願,強抑與之,歲收什四之息,謂之不徵利,光不信也。」又說:「所遣者雖皆選擇俊才 ,然其中亦有輕佻狂躁之人,陵轢州縣,騷擾百姓者。」
青苗錢本應貸給有需要者即可,而非強迫人人來貸,然而從司馬光的信可以發現,地方官員爲展現對新法的支持,每每強行攤派,不想貸的也被迫要貸。當中央看到貸款人數升高,正以爲德政廣被四海之際,其實各地已是謗議沸騰,怨嗟盈路了。
德政須有正義的過程
法國世界盃足球賽之體恤童工,王安石變法之憐恤農民,都是本於正義憐憫之心,然而正義憐憫的初心至終卻發展出更不公平、更不正義的結果,豈不令人遺憾。由此可知,「正義的決策」,若沒有「正義的過程」,將不可能實現「正義的結果」。
以這個思維來檢視近日在臺灣社會鬧的沸沸揚揚的週休二日,這原本是極簡單的事,卻因新政府要展現出對勞工的善意,一下子要把因週休二日而取消的7天假還給勞工,一下子又要把週休二日改爲「一例一休」,雖是德政,卻也讓各界無所適從。
政府爲勞工爭取7天假、訂定「一例一休」讓勞工休息日加班可獲雙倍工資,看似對勞工有利,然而臺灣經濟長期不振,近6年平均經濟成長僅2.3%,是近60年最低迷的時期,此刻最需要的是提振信心,而非爭取放假,政府已然本末倒置。
再者,如前所言,正義的決策若無輔之以正義的過程,正義的結果是無法實現的,新政府週休二日的決策,恐怕就是如此。若不懸崖勒馬,謗議沸騰,怨嗟盈路之日已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