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投資新三板還有兩大瓶頸

證券時報記者 李樹超

首批新三板基金的成立和運作,開始於新三板精選層起步之年。隨着新三板精選層政策逐步完善,投資者逐步認識和認可這個市場。從市場表現看,無論是掛牌企業家數質地,還是市場的整體流動性,精選層很好地體現了新三板和主板創業板、科創板之間的交易場所的各項特徵

然而,由於受限於流動性等原因,首批基金並沒有大比例投向新三板精選層市場。有公募科技基金經理認爲,流動性仍是制約公募基金投資新三板精選層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首批新三板基金爲例,多數產品設置定期開放和持有期,面對開放期的贖回需求,基金經理一般會根據贖回金額、比例等對所有持倉進行減持,而精選層公司在減持過程中的衝擊成本遠大於流動性好的A股股票。因此,多數公司會有意識控制潛在的流動性風險,對新三板精選層的持股金額作出一定限制。華夏基金顧鑫峰建議,可擇機進一步降低新三板精選層的投資者准入門檻,同時吸引更多的合格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共同做大市場,以提高該市場的流動性。

券商研究對新三板投資生態商業模式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於市場整體容量有限,券商對新三板研究的資源配置不足,外部券商研究力量薄弱。此外,基金公司內部也缺乏對新三板精選層的廣泛認識,這倒逼了基金公司通過專戶、公募基金等形式探索新三板投資,研究新三板相關產品。目前部分公募已對新三板的重點公司進行重點研究覆蓋,形成精細化投研管理體系。但是,在整體行業層面仍未能形成持續的投研風氣

應該說,作爲創新領域的“試水”,公募基金投向兩極分化的精選層市場,對優質標的和投資確定性的追求也會更爲突出,運作初期的淨值穩健和持有人體驗也更爲關鍵。首批新三板基金通過定期開放或持有期形式,兼顧了產品的收益性和流動性,以相對穩健的投資回報,爲公募投資新三板市場開了一個好頭。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隨着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精選層市場的逐步成熟,新三板的投資生態將會更爲豐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