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綱 統獨史觀拉鋸

教育部高中歷史課綱草案昨天起一連四天在北中南東區舉辦公聽會,首日在中山女高的場次統派獨派人士各自於場外舉牌表達意見;學者對新課綱以中國史觀看待東南亞,並不認同,另有歷史老師認爲,中國史的上古史頗有疑義

中國史內容增加0.5冊

教育部日前公佈的高中歷史課綱草案,四冊歷史教科書中,臺灣史、中國史與世界史比例將從1:1:2調整成1:1.5:1.5;歷史課綱召集人中研院近史所所長黃克武表示,很多老師都反應中國史教不完,因此決議增加0.5冊。

政大歷史系教授薛化元認爲,新課綱中以中國史觀看待東南亞,仍侷限於過去的想法,而且東南亞被歸類屬世界史,卻參雜中國史觀,界定不清。

另外,中國史課綱列出介紹傳說考古人類學的相互對應,但「二里頭文化遺址專家都不敢確定是夏朝遺址,課綱卻說是夏朝遺址,令人不解;而西周井田制證據也不夠充分,卻列在課綱中。薛化民認爲,時代在進步,新課綱「不應該還教我在當學生時代的東西」。

臺灣史納入東吳夷州

臺灣史的部分,是否將三國東吳的「夷州」納入,在公聽會中引起激烈發言。黃克武解釋,三國史料爭議,但徵詢臺灣史專家後,仍決定納入,課綱會註明史料有不同見解,讓學生學習接受多元的史料。

在場外抗議的統派團體「中國統一聯盟」希望把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臺灣者,乃中國之臺灣」寫進課綱;獨派人士則強調,臺灣自古不屬於中國,不應該再增加中國史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