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歲末信貸與社融走勢分化,今年一季度信貸“開門紅”可期

信貸IC資料圖

在2022年12月表內信貸同比多增、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少增的背景下,今年的信貸“開門紅”成色如何,成爲市場關注的焦點。

中國人民銀行1月10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12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4萬億元,同比多增2665億元;社融增量1.31萬億,同比少增1.05萬億,社融存量增速降至10%下方。

金融監管部門也在同日爲今年的信貸投放定下基調。

1月10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召開主要銀行信貸工作座談會,會議指出,各主要銀行要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適度靠前發力,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精準有力支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領域、薄弱環節。會議強調,要配合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紮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運用好保交樓專項借款、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等政策工具,積極提供配套融資支持,維護住房消費者合法權益。

信貸結構持續冷熱不均

信貸結構冷熱不均的局面在去年末延續。

數據顯示,2022年12月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12110億元,同比多增8717億元,延續此前的恢復趨勢。

中信建投指出,這說明企業中長期信貸需求在疫情防控期和衝擊期基本可以確認走出了獨立的趨勢,這背後主要是政策支持、續貸加槓桿和經濟預期好轉的影響。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居民貸款去年12月僅增加1753億元。

申萬宏源指出,2021年年初以來因居民購房熱情日漸冷淡而導致居民部門罕見持續去槓桿現象直至2022年底並未有改觀,地產需求前景或將替代融資約束,成爲2023年限制房地產投資和竣工改善幅度的最大原因。

對於低於預期的社融,企業債券和政府債券被視爲主要拖累。

中信建投認爲,債券發行,包括企業債和政府債大幅拖累社融,主要是發行節奏和利率擡升取消發行的影響。此外,在淨值化改革的背景下,投資者出現一定擠兌和贖回。政府債券特別是專項債發行節奏和預算前值,年末守住財政紀律沒有再增加新額度,因此發行繼續處於低谷。

二、三季度零售貸款或回暖修復

隨着2022年金融數據的全面揭曉,市場的目光聚焦到了今年一季度信貸投放乃至全年的信貸節奏上。

紅塔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認爲,現在疫情對購房場景的約束已經減弱,收入預期、長期信心以及部分限制購房需求的政策解除是後續的看點。考慮到2022年基數足夠低,房地產政策暖意足,2023年的居民中長期貸款大概率好於2022年。

“從信貸數據看,企業中長期修復明顯,遠好於歷年同期,可見穩增長在持續發力,這將明顯推動2023年的經濟增長,而隨着經濟增長的企穩,社會面的心理預期至少短期內也會有所修復,反過來對經濟增長又有強化的作用。”李奇霖認爲。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爲,2023年貨幣政策將維持穩健寬鬆格局,聚焦擴大有效需求和深化供給側改革,“總量要夠、結構要準”,繼續呈現總量型和結構性並舉的特徵,降準降息仍有空間,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保持在較低區間,以鞏固經濟回穩向上基礎。疫後經濟復甦和景氣回升,將拉動信貸與社融進一步回暖,全年新增貸款規模有望維持在22萬億元以上,增速10.3%左右;全年新增社融規模有望超35萬億元,增速10.2%左右。

具體到今年一季度,溫彬認爲,2023年信貸“開門紅”可期,一月份相對平穩、二月份邊際恢復、三月份有望出現“信貸脈衝”。全年信貸投放節奏繼續前置,各季度信貸節奏或整體按照40%、25%、20%、15%安排,以實現“早投放早收益”。信貸結構上,預計一季度對公貸款會有所提速,二、三季度零售貸款回暖修復;政策性銀行和國股銀行仍爲穩信貸的重要力量,基建、製造、地產、消費、小微和綠金依然爲重要信貸方向。表內信貸、政府債券和非標融資繼續對社融形成支撐。

廣發證券則認爲,目前貨幣政策仍在觀察地產和疫情政策優化後經濟自然恢復的彈性,預計短期不太會有降息降準類顯性政策操作出現。今年春節與1月稅期間隔期限短,跨春節的資金預期仍然不穩,銀行間流動性維持中性判斷。廣義流動性方面,由於基數原因,社融增速反彈幅度可能有限,但信貸年初開門紅值得期待,社融信貸結構將逐步改善,並隨着地產和疫情政策優化,居民存款有望逐步向消費和投資遷徙,廣義流動性不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