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添動力鄉村聚合力
陽光下,綠油油的稻田接連成片,沉甸甸的稻穗隨風輕擺,生機盎然的村莊建起了產業基地,古樸靜謐的老宅修舊如舊,吸引衆多畫家駐足寫生。這是廣西玉林北流市新圩鎮河村,兩年前,這裡還是一個無人問津的空心村,通過打造5A幸福村,變成廣西法治鄉村的代表、基層治理的標杆。
“這是我們打造的美麗、生態、宜居、文明、平安的5A幸福村。”玉林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楊遠波介紹說,通過政府引導、幫助,讓支部帶起來,羣衆幹起來,法治立起來,實現環境美起來,美德樹起來,日子好起來,激發羣衆投身到5A幸福村創建活動,形成“人人負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鄉村治理格局。
得益於“脫胎換骨”的打造,河村已經成爲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去往河村的路旁,503棟嶄新明亮的樓房一字排開。走進河村,老宅裡的村史館以及老宅改造的共享農莊、民俗客棧、藝術工作室、圖書館等呈現另一種古樸風貌。
村裡法治氛圍十分濃厚,從上牆公示的村規民約到隨處可見的法治標語,從農民法治學校到法治公園廣場,法治元素與村容村貌相得益彰。
村支書陳家平自豪地向記者介紹說,村裡前年引進專業公司對全村進行改造,去年完成新房立面改造和舊房拆除以及土地復耕,村莊不僅美起來了,還富起來了,村集體經濟從去年的6萬元提高到今年以來的620多萬元。
要盤活鄉村經濟發展的活力,法治是不可或缺的第一要素。北流市委常委兼新圩鎮黨委書記樑春鋒分析了河村改造的頂層設計思路:在法治框架下,土地資源變爲資產,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鄉建公司,對閒散土地、陳舊房屋進行統一租賃開發,構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業態。
與河村高標準、大投入的規劃設計不同,容縣容西鎮祖立村的規劃建設由村民自己設計、自己拿方案,村裡依山就勢,就地取材,法治、文明、生態等理念通過漫畫繪製,點綴牆面,法治文化的營造與法治精神的彰顯是不變的主題。
2019年,祖立村村委會決定將所有通屯道路擴寬到5米,並在每一個屯修建文化廣場,因地制宜打造平安亭、議事亭、幸福亭等10多個法治主題的涼亭。大中屯文化廣場修建過程中需要佔用34戶農戶的田地,村委會一家一家做工作,僅用3天,所有農戶自願捐讓土地。
“法治建村是打造5A幸福村的重要一環。”容西鎮黨委書記李超說,村裡將法治建設與傳統文化的發揚、產業經濟的發展等相融合,村民的法治意識得到強化和提高,爲鄉村治理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廣西東雲農業投資有限公司從北流市新圩鎮河村起步,公司創始人是3位80後返鄉創業青年。6年時間,公司發展成爲國內百香果產業龍頭企業,去年銷售額超1.6億元,網絡銷售額連續6年全網第一。
在電商平臺上購買10斤百香果,10斤是淨重還是毛重?這個小問題處理不好就可能是影響電商企業長足發展的絆腳石。該公司行政總監鍾冬介紹說,駐村法律顧問對公司進行定期法治體檢後,幫助企業完善制度,堵塞經營管理漏洞,公司發展有了法律保障,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讓村民隨時隨地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務,是法治鄉村建設的重要一環。
爲了最大程度讓矛盾糾紛不出村,玉林市推動由法官、檢察官、警官及律師組成“三官一律”團隊,每月定期到村莊排查矛盾糾紛,每季度進行考覈。祖立村將“三官一律”便民聯繫卡張貼在家家戶戶門前,“三官一律”形成法律專班,隨時解答村民疑慮。
“我的手機號碼成了村民的法律服務熱線。”祖立村“三官一律”團隊成員、律師李冰介紹說,村民們信任駐村的法律服務團隊,曾經有一起經過法院二審的撫養糾紛案件,當事人仍不服判決,“三官一律”團隊跟蹤調解,最終妥善解決,成功化解當事人心結。
與此同時,民間自發涌現的媽媽普法隊、立垌屯自發購買設備通過高音喇叭普法的“鄉村好聲音”楊萬宗老人、活躍在河村和諧廊裡的講理員等熱心村民和組織,活躍在鄉村一線,他們協同推進解決公共法律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讓公共法律服務更加貼近鄉村、貼近羣衆。
“解決鄉村治理問題,核心是要做到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楊遠波分析,要激發羣衆內生動力,就要改變從政府要我“治”,變成我要“治”,實現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模式。
讓村民主動參與鄉村建設,是祖立村法治鄉村創建的關鍵所在。過去到農村,最怕“髒亂差”。現在的祖立村,不僅地面乾淨,規劃整齊,連每家每戶房前屋後的雜物都碼得整整齊齊,每一戶房、每一棵樹、每一處衛生死角都細化到責任人。
“檢查環境衛生,是爲了評選十星級文明戶,這個是有獎勵的。”村支書楊貴邦說,黨員羣衆代表大會廣泛宣傳發動,黨員帶頭清理垃圾雜物,許多村民也主動承擔起“門前三包”責任,共同爲建設鄉村出力。
黨羣聯絡站建在村民家裡,羣衆來去方便,隨意暢談。每一位來訪羣衆的訴求,龐兆源都認真記錄在案:有反映矛盾糾紛的,有詢問政策的,還有反映排水溝堵塞、村道建設等。這些問題在黨羣聯絡站全部得到了解決,沒有上交到屯支部。
黨羣聯絡站、屯級黨支部是祖立村的黨建特色,黨的組織力延伸到基層神經末梢,“黨支部+片長+鄉賢人士”的“1+2+X”的民主議事方式充分體現村民自治,真正讓村民成爲長效管護的主體,自覺當好法治鄉村的踐行者和建設成果的維護者。
進入深秋,祖立村、河村仍是綠意蔥蘢,瓜果飄香。普法文藝隊的歌聲迴盪在村頭,義務巡邏隊穿梭於村道,產業基地建設如火如荼,展現出一幅黨建引擎驅動、產業基礎厚實、法治氛圍濃厚、鄉風文明程度高、村居環境平安和諧的鄉村靜好畫卷。(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