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臺灣前途不能寄望「川規拜隨」

文/林仕祥

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下臺前對臺「臨去秋波」,加上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臺灣防疫有成,爲邁入2021年伊始的臺灣帶動一波內政外交的狂歡。在《天下雜誌》2021年1月發佈的國情調查中,對國家未來發展樂觀的臺灣人比例創下歷史新高,對比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仍深陷在疫情掙扎,臺灣依恃「民主防疫」正常生活,獨攬國際鎂光燈焦點,蔡英文對內言說的「臺灣防疫成功,經濟穩定發展,國際地位越來越強」一詞,套用在臺灣人滿溢的自豪上,有其依託。

另一方面,川普政府趕在卸任前十餘天草率宣佈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訪臺、高調宣傳臺美進行「政治軍事對話」,並取消美國對臺所有交流限制等,盡其所能地渲染臺美友好的粉紅氛圍。儘管臺灣多數輿論對於拜登(Joe Biden)上臺後,美中三邊關係勢必有所修正,但在川普最後的瘋狂以及臺灣人忍不住「見獵心喜」下,依舊鼓舞臺灣人心一時:臺灣人面向外部的喜怒哀樂,一切彷彿都與美國有關,甚至只與川普表現出多強烈的友臺有關。至於拜登?今朝有酒今朝醉,之後再說吧!

自豪源於「國際之外」的壓力釋放

當然,包括防疫成績獲得國際肯定,以及美國「策略性」提升臺美關係,皆促使臺灣人近來的自豪感爆棚,其多少也源於臺灣艱處「國際之外」,終於壓力釋放。諸如臺灣於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羣」(SARS)疫情,死亡73人佔全球774人死亡中近10%,彼時在尋求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時,得到中國大陸一句「誰理你們」,國際悄然無聲;又或者是1979年中美建交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在「一中原則」下,爲避免波及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動輒給臺灣穿小鞋。歷經多次與冰冷的國際現實碰撞,臺灣人早已下意識地將對自己的想像壓抑在深層意識之中,轉化成一種「自卑」的心態,期望任何的能見度,於焉動輒「臺灣之光」。

但臺灣人的自卑心態,到了2017年川普上臺,自川蔡通話、數次對臺軍售、派遣高階官員訪臺、取消臺美交往限制後,出現了化學變化。川普政府一連串的挺臺舉動,尤其是任期最後兩年,大剌剌地挑動臺灣人的深層意識,致使臺灣人看題的重點不再理性關心臺美關係的實質面有何長進,而是放飛自我原本被壓制住的認同問題,野蠻生長成激昂的自豪與自傲,輔以蔡政府對內極力宣傳「臺美關係史上最佳」、「我是臺灣人,我驕傲」等情緒渲染力十足的話術,「美國挺臺灣」成了臺派想望的準預言,「指日可待」。

但當學界言及未來可能的情勢轉變,例如警示拜登政府不見得會延續川普政府的對臺政策時,那些迷失於自豪心理的臺灣人,卻也只是選擇性地關上自己的耳朵,或是蠻橫地將相關說法一概否認,這種一廂情願式的反應,自證美國政府換屆,顯然是「自豪的臺灣」自評能否繼續自豪走下去的最大變數。

由自卑而自豪、由喜轉怒的心態變化,顯示臺灣人看待自身前途的喜怒哀愁,在被川普以餌誘引上鉤後,每一分的情緒變化都與美國有關。如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推特細數任內的挺臺舉措、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美國國會上贊同「對中國強硬是對的」,又或者是多位美國友臺議員大力推動多部涉臺法案等,無一不讓臺灣人欣喜;或是當美國友臺參議員魯比歐(Marco Rubio)言及「臺灣是北京紅線,美國須謹慎避免衝突」,難掩的失望與憂慮;以及外交部長吳釗燮說出「臺灣不與美國尋求全面建交」,引來的全民怒火等等,顯示臺灣人的情緒變化,無一不深受美國影響,同時阿Q地認爲,在美國的支持下,臺灣的認同問題終將迎刃而解。

美中臺三邊關係 主動權在北京

臺灣人的認同問題,經川普的挑弄後,「倚美抗中」大勢已成主流,樂觀認爲臺灣一切的問題靠美國就好,卻也錯估了幾個現實的情勢。

首先是美中臺三邊關係的主動權,向來都在北京手上,因爲對美國與臺灣來說,都各有動機,不願既有的結構與關係發生變化;想做出改變的是北京,這一點衆所皆知。就美國來說,兩岸關係若能處在稍微緊張,但又不至於爆發衝突之間最好,兩岸之間存在一定的緊張關係,有利美國給予臺北一定政治指導、持續對臺軍售,同時也維繫其傳統第一島鏈思維,維持在泛太平洋的霸權影響力;但兩岸關係也不能放縱雙方用力過猛熔斷,逼得美國不得不出手,以致耗費資源捍衛利益。對臺灣來講,現階段主觀意願臺獨不切實際,也不願遭到北京統一,只能盡力在美中平衡槓桿中,維持「實質獨立」的兩岸現狀,跟美國一樣,並無意願打破三邊的結構問題。

相對臺美來說,北京卻是三者之中唯一有意志重塑三方既有結構的一方。一來統一臺灣向來是北京政策,二來是北京自顧其於區域內的大國角色,勇於承擔責任的準備不能少,當臺美兩方被動消極,北京一方主動積極,自然讓中國大陸在三方角力中,獲得了明顯的主動權。

其次,隨着中國大陸崛起,政治、軍事、經濟實力與影響力與日俱增,眼見民進黨政府基本死棄九二共識,北京在主觀上自然也無意願維持兩岸過去在共同政治基礎下的現狀,甚至積極擠壓既有結構下的臺灣空間。就此,使勁力氣解釋現狀爲何已不再是臺灣方面需要的關切,因爲無論臺灣如何自圓其說,北京都會按着自身的步調,一步步推進目標。如何因應中共帶來的挑戰與機會,反當成爲臺灣執政者首要關注的焦點。

無論是透過他國的力量予以制衡,或是尋求與北京和解,不再將兩岸問題當成「零和遊戲」,讓雙方展開融合發展,都是選項。從目前來看,民進黨走的顯然是前者,在西方國家紛紛表達對北京方面的憂慮,並發表相關政策後,臺灣企圖加深與美國、日本及其他西方國家間的連結與合作,以求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抵消北京帶來的威脅,既未改變兩岸問題是「零和遊戲」的觀點,也徒然展開一場又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消耗戰

最後從中共對美中臺三邊現狀的佈局來看,臺灣選擇與美國靠得更緊,也應當要考慮到,中共佈局將對美國帶來何種影響,一是面對北京自身實力的上升,美國基於自身利益,自然要盤算究竟需要付出多少成本來維持三邊關係的不變,且從過往的歷史來看,這個解釋權在美國,不在臺灣,如美國爲避免臺海軍事進一步失衡,可將「攻擊性武器」解釋爲「防衛性武器」、高調公佈「六項保證」,也可以爲了維護北京方面的關係,在《臺灣關係法》外,逐步增加對臺的交往限制,一如過去柯林頓(Bill Clinton)藉上海行順勢宣佈「新三不政策」。

二是除了成本考量,在美中臺三邊關係中,美國也有可能從中思考有無利差可圖,這包括美國是否在談判桌上,以犧牲臺灣利益或妥協於北京來達成自我利益。

若謂北京對臺寄予統一意志是爲一種陽謀,那麼美國對臺的陰謀則時而涌現,臺灣將自身前途的喜怒哀樂都押注在一個對臺意志從來不堅的美國身上,光是想着,就足以令所有臺灣人留下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