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中美經濟,可能脫鉤嗎?
丁一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前副所長、研究員)
60s要點速讀:
1、中美經濟脫鉤基本上是失敗的,貿易上也沒有成功。整個中美這一輪貿易戰起源是什麼?就是對中國製造2025的擔心。因爲中國製造2025是我們製造業升級的一個技術發展計劃。一旦中國實現了這個技術發展規劃,那麼中國可能就在這些領域裡面全面領先,如果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全面領先,那美國原來賺取超額利潤的這些機會就沒有了。
2、上半年外貿增長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全球經濟在逐步復甦,對中國製造的需求增加。二是中國現在擴大了合作面,我們有亞太地區全面經濟夥伴關係,還有 “一帶一路”倡議,對開啓新的市場也有很大幫助。
3、美國的通脹會持續一段時間,因爲通脹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和歐洲一樣,由於能源、糧食、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所引起的。二是由於供給不足,美國對中國的進口產品增加關稅,影響到了整個的物價水平。
正文:
01、預計下半年外貿增長趨勢仍會延續
中國上半年外貿的經濟增長情況非常好,去年貿易增長速度已經非常快,去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超過了一個百分點。在這個基礎上今年又有新的增長,出口增長更快,上半年出口增長超過了13%。
外貿增長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全球經濟在逐步復甦,對中國製造的需求增加。二是中國現在擴大了合作面,我們有亞太地區全面經濟夥伴關係,還有 “一帶一路”倡議,對開啓新的市場也有很大幫助。所以在歐美市場復甦的背景下,再加上了新的市場開發,和新貿易往來的加強,使得中國貿易出口在上半年有非常亮麗的表現。
預計下半年增長趨勢還會繼續,只要全球經濟在復甦,對中國製造的需求就會增長。現在疫情沒未完全過去,很多領域的需求反而是增長了。比如遠程通信,中國是最大的遠程通信設備生產商。
由於目前能源價格高漲,所以對新能源工具的需求也在增長,中國是新能源工具主要的生產國,給世界市場輸送了大量的電動車。電動車出口在上半年已經是非常主要的力量。下半年這些趨勢還會繼續,帶動中國的出口增長有比較好的表現。
02、中美經濟,可能脫鉤嗎?
每一次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改向,都會引起資本市場的動盪,引起很多國家的資本外逃,造成匯率危機,進而造成一定的金融危機。匯率危機使得很多國家外債太多,還不起外債,很多企業因爲借了過多外債,本幣貶值,使得還債能力進一步下降。
美國也會趁機而入,在其他國家危機時,它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強迫這些國家出售它的好資產,這時美國資本會大舉進入,廉價去抄底,購買這些國家的資產,這種行爲經常被稱爲剪羊毛。
這次美聯儲貨幣政策改變造成的影響,不僅是發展中國家或者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確實已經遇到了巨大的風險和危機。現在土耳其里拉的貶值情況,甚至比印度盧比的貶值情況都嚴重。但是對一些發達經濟體來說,現在危險也很大,比如日本。日元的貶值情況和日元國債下跌的情況,已經讓日本經濟進退兩難了。
原來日元貶值對於日本的出口有好處,但這次日元大幅貶值,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日本貿易出現了逆差。因爲在日元貶值的同時,國際上的大宗商品和能源的價格都在不斷上漲,日本是一個能源資源匱乏的國家,它主要是從海外進口這些東西來加工再出口。以美元計價的這些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使得日本進口這些產品的價格大幅上漲,它出口的時候用日元定價,因爲日元貶值,所以換回來的利潤更少了,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經濟某種程度上也陷入了一種兩難。
日本目前應該做的,最起碼要和美國的利息保持同步,這樣纔不會出現大量的資本外逃。但因爲它的國債水平太高,日本國債與GDP的比例現已超過260%。日本還實行特別寬鬆的貨幣政策,使得它的國債利息也近乎於零,沉重的國債纔不至於被利息壓垮。
如果它要和美聯儲一樣提高利息,那它自己就已經應付不了如此大債務的利息。國家預算主要都用來支付利息的時候,財政能力就會更差,讓經濟恢復增長的財政手段就更沒有。所以日本政府纔不敢跟美聯儲,跟美國的貨幣政策同步。可是不同步,後果也非常不好。
對歐洲經濟來說,也是不好的兆頭。近期歐元兌美元匯率跌到歷史新低,過去歐元匯率高於美元,最近低於美元。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面臨着嚴重的收入性通貨膨脹。因爲在國際市場買這些資源都需要用美元支付,過去歐元堅挺的時候,可以很便宜地買入,現在這些資源用美元計價就貴了,因此歐洲國家這時也被動地引進了輸入性通貨膨脹。
歐洲本來對通貨膨脹很敏感,現在也無可奈何。過去歐洲央行是不能超2%以上的通貨膨脹率,烏克蘭危機之後,有了能源供給中斷的威脅之後,歐洲的能源市場價格暴漲。能源價格市場暴漲的背後,就是各種各樣的地緣衝突。地緣衝突造成了糧食價格、能源價格都暴漲,影響了整個歐洲的全面通貨膨脹。
歐洲央行的政策也很難處理。如果提高利息,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抑制通貨膨脹,但反過來也抑制了投資和消費,也會影響經濟增長,所以進退兩難。
美國的通脹會持續一段時間,因爲通脹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和歐洲一樣,由於能源、糧食、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所引起的。二是由於供給不足,美國對中國的進口產品增加關稅,影響到了整個的物價水平。過去中國製造的工業品,在美國消費中佔的比例還是非常高的,加了稅後,成本就會自動體現在通貨膨脹裡,體現在消費者的籃子裡頭。
美國未來也會想辦法,其實現在它已經想了一些辦法,比如特朗普當年把不少中國出口產品都上了黑名單。拜登政府上臺以後,不斷地把一些產品移出黑名單,已經不加關稅了,但仍然有很多中國產品加關稅。掌管宏觀經濟的財政部長耶倫就主張全面放開,我們應該全面取消這些特朗普政府時期加徵的關稅,起碼能緩解美國通貨膨脹的壓力。
丁一凡:美國爲什麼不想和中國打貿易戰了?(來源:C位觀察)
但實際上在拜登政府,財政部長說了不算。雖然財政部長的地位非常高,財政部長在美國的排名僅次於國務卿,是在美國內閣中間第二重要的部長,但恰恰在國際貿易問題上,不是他說了算,而是商務部長和貿易談判代表說了算。他們覺得他們有一個槓桿,可以向中國索取更多的條件,或者讓中國做更多的讓步,其實他們打錯了算盤。
實際上單邊關稅對中國影響並不是很大,美國紐約大學和世界銀行的一些經濟學家做了一個評估:美國單方面對中國產品增加關稅,最後的結果是由誰承擔,他們認爲92%的後果都是由美國的消費者,和美國的進口企業承擔,只有8%由中國的出口企業承擔,所以對中國來說,就是我們的出口成本增加8%,對這些企業的負擔也不太嚴重,但對美國的消費者和美國的通貨膨脹來說,是非常嚴重的。
中美的競爭點,更多集中在科技領域。美國開始嘗試和中國經濟脫鉤,特朗普搞的單邊關稅,就是想逼着美國企業離開中國市場,逼着其他國家的企業離開中國市場。他認爲外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幫助中國的國力迅速崛起,所以他想要破壞這個進程。
在這樣的背景下,反正有更多的製造業企業,特別是高端製造業企業進軍中國市場。比如化工企業、生物製藥企業,還有一些精密機牀企業都開始向中國進軍,向四川、成這些地方進軍。中國市場仍舊有很大吸引力,這些外國企業覺得在中國能夠找到特別好的製造業勞動力,能夠使他們產生出更多的附加值,所以他們很願意進入中國市場。
從這個角度上講,經濟脫鉤基本上是失敗的,貿易上也沒有成功,但是他們還是非常擔心中國技術超越他們。整個中美這一輪貿易戰起源是什麼?就是對中國製造2025的擔心。因爲中國製造2025是我們製造業升級的一個技術發展計劃。一旦中國實現了這個技術發展規劃,那麼中國可能就在這些領域裡面全面領先,如果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全面領先,那美國原來賺取超額利潤的這些機會就沒有了。
現在美國有很多的技術封鎖,我們可能會加大投入,加快發展。我們一定要保證我們的技術發展能對我們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起到重要的幫助,而不是因爲外來的一些因素干擾、破壞掉我們的發展規劃。
03、中國經濟是否會走日本經濟發展的老路?
安倍在任時,日本已經陷入很長時間的經濟停滯,安倍晉三搞了“安倍經濟學”,想讓日本經濟走出困境,走出泥潭,恢復一定程度的增長。但“安倍經濟學”總體來講效果不太大。
丁一凡:“安倍經濟學”爲什麼沒能救活日本經濟(來源:C位觀察)
“安倍經濟學”基本是三個槓桿。一是採取更大膽的貨幣政策,這時日本確實走得比較大膽,因爲美聯儲這樣的貨幣政策,最後也只是走到了零利率,零利率之後又採取了一些量化寬鬆的方法,也就是印錢的方法。所謂量化寬鬆,就是央行在市場上買有價證券,這種方法被稱爲印票子,但是我們還知道它當時印多少票子,因爲量化寬鬆告訴你,我要在市場上買多少證券,你就知道它多印出多少票子。
但是日本走得比這還要遠,日本一直走到了名義負利率,也就是央行對其他的商業銀行實行負利率,逼着其他的商業銀行想辦法貸款,如果錢貸不出去,把錢再放到央行裡,央行要收你的稅。所以這時要逼着商業銀行更猛烈地,冒更大的風險去投資和貸款,但效果並不大。唯一的效果就是讓日本的國債利息降得非常低。對於日本政府來說,使得政府債務負擔大大減少,這是唯一的好處。
第二槓桿,就是所謂靈活的財政政策。但當國債和GDP的比例已經達到了250%以上的時候,政府的財政政策實際上非常有限,你不可能再借債,你不知道借債以後怎麼還,而且你也不知道借債以後往什麼地方投,因爲經濟特別不好,不知道往什麼地方投才能產生更大的效益。所以雖然說了更加靈活的財政政策,實際上並沒有起很大作用。
第三個槓桿是鼓勵更多的日本私營經濟參與投資。要鼓勵政府採取各種各樣的措施,來鼓勵日本的私營經濟投資,但市場一蹶不振,人口老齡化,造成了各種各樣的人的慾望下降,消費慾望下降,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非常難。所以 “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只有第一隻箭產生了一點效果,其他兩隻箭沒產生什麼效果。所以總體來講,“安倍經濟學”並沒有使日本脫離所謂第三個十年的停滯,因爲在他之前已經有兩個兩個十年的停滯了,現在是進入第三個十年的停滯。
日本經濟衰退不是因爲人口老齡化,不是因爲青年人少子化,也不是因爲缺少消費意願,這些只是表面現象,真正造成日本衰敗的,是它製造業的衰敗,因爲它的市場太小,無法搞新的技術發明。
從90年代以來,日本最後一輪的製成品大爆發,就是電器產品,就是當時日本的攝像機、錄像機,之前的電視、冰箱這些東西也在八九十年代光輝了一把。後來日本製造就沒有出現特別大,能夠支撐它的。日本現在唯一的東西就是汽車,汽車成了日本工業製造和出口的唯一的來源。但這個領域裡日本也在受到中國的擠壓,因爲日本造的電動車不如中國,現在全球的市場上,中國的電動車有點一枝獨秀。日本失去了製造業優勢,纔是它經濟衰敗真正的、主要的原因。
另外,日本的經濟跟中國相比,最大的弱勢是沒有自己的市場,主要靠海外市場拉動經濟增長。海外市場從21世紀以來,已經經歷了兩次比較大的危機了:2001年比較大的互聯網泡沫破裂以後,是一個比較大的經濟衰退,日本受到一次打擊;2008年金融危機,又帶動了一個全球經濟衰退,這些也打擊了日本。
對外的製造業出口受到了巨大影響,加上中國和韓國的競爭,出口市場沒有優勢,本身又沒有自己的市場,所以就很難發展起來。
中國不一樣,中國有巨大的內部市場,而且內部市場的潛力還可以不斷髮掘,還有很多市場沒發掘出來。所以首先可以你的技術、你的製造業產品都可以依賴你自己的市場發展起來,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還遠超日本。孟加拉、印度、越南,它會承接一部分中國的產業轉移,但它永遠不可能完全替代中國製造業的地位,因爲中國在製造業有全面的優勢,這個全面優勢一方面在於市場,一方面在於所有產業的配套。
市場優勢使得你可以在市場內部消化主要的投資成本,然後再向海外市場擴張的時候,當然就有一個成本優勢。另外一個就是你的配套特別全,可以使各種各樣的工業製成品的價格是最低最優的,而別的國家如果不能夠保證全產業鏈,它就需要從其他地方進口,就使得它的成本迅速上漲,最終產品價格和中國的產品競爭就比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