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中美經貿對話 不尋求經濟脫鉤、體現理性訊號

新一輪中美經貿對話:強調不尋求經濟脫鉤體現理性訊號。圖爲美國舊金山時間10日大陸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主持召開記者說明會。(大陸財政部網站)

中新社國是直通車微信公號11日消息,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中美經貿對話中方牽頭人何立峰8至12日應邀訪美與美財長葉倫會談數次,其中,雙方強調中美不尋求經濟「脫鉤」。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前所長陳鳳英解讀,中美此次對話達成不尋求經濟「脫鉤」共識,是理性的體現。

陳鳳英說,作爲務實派,葉倫很清楚美國對中經貿「脫鉤」既不現實也不可行。中國在基礎設施、資源、產業鏈方面的綜合競爭優勢,在相當長時間內其他國家都難以比擬。因此,美國想要「去中國化」非常難。

今年8月,《經濟學人》報導〈拜登的中國戰略不起作用〉提到,儘管美國採取一系列「脫鉤斷鏈」措施,減少依賴中國,但實際上,美國對中國依賴「依然完好無損」。

這篇報導提到,2018年,美國從「低成本」亞洲國家進口商品中,有66%來自中國,到2022年,這一數據變成剛過50%,美國將訂單轉移到印度、東南亞國家等。

從數據來看,美國政策取得「效果」。但報導提到,數據變化背後真相是,美國將這些訂單從中國轉給其他國家同時,接受美國訂單的國家又將生產轉給中國。

從第六屆進博會美企競相「用腳投票」,參展面積約佔全部企業展面積1/6來看,美國推行「脫鉤斷鏈」「去風險化」不得人心。不少美企高管表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中產階級日漸崛起,給在中國美企帶來大量發展機遇。

雙方還提出,歡迎成立由副部級官員牽頭、向雙方牽頭人彙報的中美經濟、金融工作組並舉行會議。雙方牽頭人同意定期直接溝通。10月24、25日,中美經濟、金融工作組已分別舉行會議。

分析人士認爲,成立工作組是一種更務實、更具體的方式,有助於更快捷高效反映中美雙方特別是企業訴求,推動具體問題的解決。

據中方統計,今年前10個月中美貿易總值同比下降7.6%,遠低於同期中國外貿整體增速。

根據中美達成的共識,雙方「歡迎發展健康的經濟關係」。這是否意味着中美經貿關係拐點將至?

陳鳳英分析,此次會談將爲一段時間以來齟齬不斷的中美經貿關係注入更多穩定性。經貿關係健康了,中美關係也將呈現更積極的狀態。

不過,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看來,拜登政府的確在反思對中政策,尤其是經貿領域對中政策的錯誤,這也在實踐中體現。但美國對中遏制打壓,以及這背後根本性的對中競爭思維,並沒有徹底扭轉,「現在只能說,有一些向好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