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留學生家長的三宗罪 過分心急成主因

本站教育訊 據光明網報道,什麼是精英教育,什麼是事業成功周成剛很喜歡現身說法。他並不否定功利,“連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時候談什麼理想?現在很多工薪家庭還生活得蠻辛苦的。”但作爲資深留學生和行業觀察者,他奉勸不要盲目功利:“每個人都想趕快掙大錢,擠了破頭去名校、讀金融。但是看看我們這些人—俞敏洪李彥宏、李開復、馬雲和我自己都不是讀金融的,我們掙的錢不比他們少。關鍵是,你要有真正的格局、眼光、氣度,再加上勤奮和執着,這些是成就事業的要素。”

第一宗:過度排名

周成剛:留學名校是目標,但不是目的

周成剛上過兩個學校,他在中國的蘇州大學讀了本科,工作了幾年後,又到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唸了碩士。沒能上名校,遺憾嗎?周成剛倒覺得自己當初的思路非常清晰—大家都想去美國人才不飽和嗎?

怎麼不飽和?尤其是美國頂尖常春藤,難進更難出。所以多年後,當週成剛,新東方前途出國的CEO送自己的兒子留美讀本科的時候,他甚至沒有考慮過前20名的大學。“我的孩子在中國可能根本進不了北大、清華,他通過自己的努力進了一個美國排名五十多的大學,我覺得已經夠好了。”

其實,即便費盡心思接到了哈佛的錄取通知書,就能順利拿到畢業證嗎?早在2011年,澳大利亞的《澳洲日報》就報道,澳洲公立大學學生入學第一年就停學的退學率高達15.60%。至於美國名校的中國學生日子過得如何,北京留學服務行業協會向《留學》雜誌記者透露,25%的退學率不誇張。周成剛也提到,一些學生進了哈佛,中途可能轉至更低的院校;好專業學不會,不得不轉學相對容易的專業;甚至還有人說是因病休學,真實原因實在是畢業之難,不足爲外人道也。

比起成績和專業,周成剛更鼓勵兒子堅持健身,多參加社交活動、社團活動。兒子假期回國時帶回來的西式禮貌也讓周成剛甚感欣慰:“我們一家三口去飯店吃飯,他母親講話聲音大了一點,他就說‘你能不能輕聲一點兒,不要影響別人啊?’國內經常需要排隊,他也都能耐着性子、面帶微笑地排,我覺得這就是我想要的。”

至於名校與成功的關係,周成剛用一句話就解決了:“我沒有進過最頂尖的名校,但哈佛、耶魯、斯坦福的畢業生現在在給我打工。”

第二宗:過早出國

周成剛:別把孩子弄得裡、外不是人

當然,周成剛坦陳自己也希望兒子能拔得頭籌,但這隻能作爲目標,而不是目的。他也曾讓兒子接受應試教育,但“可憐的孩子從小學到初中畢業都沒當過班幹部”,因爲成績不夠好,這個一米八的大男孩整天生活在自卑中,這讓周成剛十分擔心。他立刻將孩子轉進了北京的一所美國高中,在這兒,籃球打得好是特長,不是玩物喪志。

儘管中國的留學服務機構都在宣傳“要出國就要早準備”,紛紛推出項目,幫助有意出國的學生提前兩年以上備戰留學,周成剛並不鼓勵過早出國。在他看來,高中出國讀,足夠早了。從老闆用人的角度出發,他認爲複合型人才,也就是具有雙重文化背景和思維優勢的人才是國際人才,最有競爭力。

出去得越早,就越容易融入當地文化,但中國文化部分的缺失就越大。長着一張中國臉卻不會說中文英語再好,競爭力也打了折扣。周成剛甚至直接說:“純粹的美國人到了這邊來,我是不要的。”他需要既擁有美國思維,可以向外對接;又瞭解中國文化,也可在內自如的人。

如果兩邊都欠把火,那就“兩頭不是人,有可能被淘汰”。這些人在國外,生存困難,回到國內又不適應。而且這類人不佔少數,在國外失業,回了國海歸就成了海待

第三宗:無底線縱容

薛涌:不要培養索取無度的孩子

教育首先發生在家庭中,把一切責任都推給體制,往往會造成不負責任的家長和索求無度的孩子。最終他們不願意努力迴應自己所面臨的挑戰,試圖花筆解決問題。教育,特別是留學,由此就變成了消費。

《華爾街日報》有一篇關於留美讀寄宿高中的報道,主人公是一位來自武漢男生,就讀於學費每年將近5萬美元的聖瑪麗高中。這筆錢中,其實有1.12萬美元是學校用來支付一家位於波士頓附近的教育公司的中介費。中國小留學生背後,隱藏着巨大的利益鏈。

不過,這條利益鏈能夠運作起來,最終要靠學生和家長自發的意願。這位男生在解釋自己爲什麼來讀如此昂貴的學校時,講了這麼一番話:中國的大學升學戰是一考定終身,參與的人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樣的環境下,“我不認爲我有機會進入一所頂尖的學校”。於是,他和他的家庭做出決定,到美國讀寄宿高中,爲進入美國的好大學鎖定有利位置。

這番話顯示出這位年輕人的思想與現實已經脫節到多麼離譜程度。不錯,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確實很不合理,考生們壓力確實很大。但是,中國的大學擴招已經有十幾年。即使一流大學數量有限,他們的招生規模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擴張。即使是名牌大學,競爭的激烈程度比起30年前父輩那代人來也不可同日而語。

想出國、想在競爭中搶跑,又不願意付出必要的努力,就爲自己找藉口,爲向父母不停地索取製造理由。遺憾的是,對於這樣的行爲,我們的社會、家庭往往非常配合,乃至予以鼓勵,把孩子打扮成最大的受害者。

可惜靠燒錢在美國大學搶灘登陸的計劃最終還是會落空,事實上,聖瑪麗這種幾次瀕於破產的學校,根本難以讓他在起跑線上搶先一步。看看現實就知道:幾年前,讀寄宿學校的中國學生還比較少,英語環境相對較好。現在讀寄宿學校的中國學生已經增長了五倍以上,而且上漲勢頭仍然很厲害。中國學生越來越愛扎堆,學英語的條件越來越差,連那位來自武漢的男生也開始抱怨班上的中國學生太多,沒法練英語。

關鍵問題是,這些讀寄宿學校的學生往往是最喜歡找藉口的一族。他們在國內抱怨應試教育有壓力,出國後則抱怨周圍中國學生太多。可恰恰是他們自己喜歡找中國同學扎堆。如果你再繼續問下去,他們學不好英語的理由恐怕則是美國學生排斥自己。我在大學裡就曾聽到過一些中國學生這麼說。

老實說,我在美國讀書、教書將近二十年,見過的、經歷過的也不少。排斥外國人的美國人並非沒有,但整體上美國人還是比較開放的。尤其是在高校中,有些美國師生特別喜歡和外國學生打交道。我最好的一位美國學生一直努力學中文。她總希望和中國學生搭夥交換—她教中國學生英文,中國學生教她中文。但她給相關的中國學生羣體發遍電子郵件,學校裡那麼多中國學生竟沒一人迴應。而這些中國學生的英語往往是一塌糊塗,閱讀錯得離譜。我們也可以想象,再過幾年,這些中國學生畢業回國,自己的英語程度交代不過去,或出於心理上的挫折感,或出於搪塞燒了大筆錢的父母之需要,他們恐怕還是會編出一些故事來:要麼是周圍中國學生太多,沒法練英文;要麼是美國學生排斥中國人,搞種族歧視。其實,我們留意一下微博就能看出,這種民族主義情緒強烈的海外憤青已經很成陣勢了。

許多中國的家長和學生把私立寄宿學校視爲貴族教育,卻往往忘記了我在前面所說的—美國社會對寄宿學校很有看法,並影響着各大學的錄取政策。最頂尖的寄宿學校,入學競爭激烈,學術要求嚴格,教育資源充足,畢業生確實高人一籌,即使大學錄取辦公室對這個羣體提高錄取標準,他們還是非常有競爭性。但是,如果你一年花四五萬美元上個普通的寄宿學校,最終不過是平平之輩,大學錄取辦公室就可能覺得你已經享受了許多別人都沒有的機會,仍然不成器,未來毫無潛力可言。除非是那些只盯着收高額學費的學校,有競爭力的大學對這種學生一般都敬而遠之。

沒有人生活在理想社會中,當今這代孩子的父母當年所處的教育環境恐怕更糟糕。如果對現實不滿,就花大筆錢把孩子送到美國讀寄宿學校,彷彿是家長向孩子許願:你自己別操心,讓我來給你提供一個好環境!這種許願不僅帶有極大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孩子養成只會索取、總是企求別人來爲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

附文:英美如何防止學生退學

美國:建預警系統防退學

美國一些公立大學可能會因爲高退學率失去州政府的財政撥款。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美國高校的退學率就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原因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學費貸款的巨大壓力和無法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

高退學率將影響學校的形象,降低學校在大學排行榜中的排名,西方教學質量高度市場化的教育環境中,勸退太多人或者太多人主動退學無疑都是對學校的重擊

美國一些高校通過對學生的SAT成績、家庭經濟情況、宿舍停留時間長短以及食堂用餐情況的分析,來了解他們退學的可能性,以便幫助那些在學業以及大學生活適應性上出現問題的學生。

普渡大學的退學預警系統是基於對學生學業變量,如課程GPA成績、等級考試成績以及學生登錄課程網站頻率的分析。那些在這些方面綜合表現不好的學生會被亮黃燈甚至紅燈,然後收到一封學業失敗危險預警郵件。

郵件建議他們儘快與導師聯繫,或者尋求外界幫助。普渡大學的研究者發現,那些曾經被亮黃燈,即處在中度學業失敗危險的學生,收到預警郵件後會在課堂上表現得更好。而那些直接被亮紅燈,即處於高危羣體的學生,即便收到了預警郵件,他們在課堂表現上也不會有太大改觀。由此也可以看出,早期預警對成績不佳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十分重要。

美國賓州滑石大學的學生去食堂吃飯都需要使用他們的學生卡。學校管理人員通過了解有哪些學生在開學第一週不去食堂用餐,以此跟蹤這些學生是否在校園生活中遇到了麻煩。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在分析學生的在校生活的數據時發現,那些不住校的新生是最有可能退學的羣體。因此該校的管理者在學校政策上做了一些改變,要求一年級新生必須住校。

英國:收費高不可輕易勸退

20世紀80年代,英國政府從發展教育的目標出發,敦促大學擴大規模:具有學術聲望的高校能從政府資助以外的科研等多種渠道籌集到經費,從而確保在學生的錄取及教學質量方面都有保障;而學術水平低的大學卻因經費不足無法保證其教學質量,還被指責爲“靠擴大招生規模來獲得更多的經費”。

2006年,英國政府出臺改革法案,允許大學將每年的學費從1000多英鎊提高到3000英鎊,希望以此保證學校有足夠的資金正常運行。

2007年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公佈的數字顯示,在2004年入學的本科生中共有14.2%的人退學,如果把中途轉到其他教育機構繼續就讀的學生也計算在內,同期的退學和轉學率可達22.4%。

從2011年開始,英國政府規定,凡是每年學費在6000英鎊以上的高校必須遏制本校退學率的上漲,這意味着學校除需挽留有退學意願的學生外,還得傾心照顧那些在學術成績上不達標的學生,幫助他們提升成績,而不是用勸退來爲退學率添柴加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