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金羊網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的廣東擔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廣東作爲全國的科技創新強省,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立足廣東實際,把廣東打造成爲世界科學前沿和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全球創新要素匯聚地,將有力支撐科技強國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爲早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強大的科技和產業基礎。

廣東具有充分的能力、厚實的基礎、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優勢

廣東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強大,是國家重要創新動力源。作爲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科技創新優勢明顯。當前廣東研發人員已達130萬人,數量居全國第一,擁有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2022年,廣東全省研發經費投入達到420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26%,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加到6.9萬家,華爲、比亞迪、大疆等科技冠軍企業不斷取得科技自立自強新成果,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5年排在全國第一。豐富的創新人才和持續提升的科技投入,使得廣東具有助力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條件和能力。

廣東具有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堅實物質基礎和豐富經驗。目前,廣東初步形成一批體現國家使命和廣東擔當、能夠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戰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撐廣東高質量發展。以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爲引領,廣東已構建起包括10家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60家省重點實驗室、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4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以及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等組成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瞄準先進前沿技術,聚焦前沿科學,錨定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目標,圍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個戰略任務,持續攻克阻礙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積澱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創新平臺建設的豐富經驗。

廣東具有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獨特優勢。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承擔着“雙區”、兩個合作區以及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大片區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任務,具有其他區域創新不可比擬的優勢。廣東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爲牽引,構建了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爲主軸,以港深莞、廣佛、澳珠爲極點,其他城市協同支撐的“兩廊三極多節點”創新格局,粵港澳大灣區科技資源集聚融合,“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羣”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連續3年居第2位。

聚焦面向產業的基礎研究,彰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廣東擔當

縱觀全球,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國家的科技創新實力早已成爲影響大國競爭的關鍵變量之一;放眼中國,當今之中國正處於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關鍵期,既面臨很多戰略機遇,又遇到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無疑是引領支撐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基礎研究處於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廣東高端製造業發展蓬勃,企業創新是廣東區域創新的特色長板,因此廣東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是面向產業,在體現國家使命、具有廣東特色的應用基礎研究上聚焦用力,從源頭解決關鍵技術問題。面向產業的基礎研究通過前沿的基礎科學來解決迫切、強烈且巨大的現實問題,對社會有直接的應用價值。此類研究有助於中國在優勢重點領域取得科學理論和核心技術的原創性突破,帶動和支撐相關產業發展。因此,市場需求是一種很好的牽引力,必須根據市場需求、市場規律和市場機制來推動應用基礎研究的發展。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發力:

一是強化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需求導向。關注科學與社會之間的聯繫,打破源頭創新到產業發展的壁壘,把前沿科技轉化爲生產力,加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孕育新發展。科研項目的資助重點方向堅持以產業化應用爲導向,以市場需求爲牽引,聚焦與廣東高質量發展緊密相關的材料、生命、信息、海洋、能源等重點學科領域,圍繞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基礎設備、關鍵基礎材料等難題實施科技攻關。優化科研項目形成機制,廣泛吸納包含政府、科學界、產業界在內的多方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科技計劃項目指南的編制,避免科技資源配置過度行政化和少數政府官員、專家一言堂,使資源配置真正體現社會經濟和產業技術創新的重大需求。

二是尊重市場規律,再造類市場機制。通過去行政化和競爭優勝劣汰,重構科技資源配置中的組織和評價,以績效爲導向擇優選拔,設計以“原創貢獻度、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爲核心的基礎研究評估指標體系,提高科技資源配置的競爭性。堅持有爲政府和有效市場的有機統一,探索新型舉國體制“廣東實踐”,牢牢把握涉及國家發展的高風險領域、自主性領域、關鍵性領域的戰略主動權,攻堅前沿科技、關鍵核心技術、顛覆性技術。探索推廣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業主制”“首席科學家+板塊委託”“主審制”等組織模式,確保優質的科技資源進一步向卓越團隊和事關產業核心競爭力、整體自主創新能力的項目集中。

三是動員市場的資源和科技力量,引導企業創新資源嚮應用基礎研究傾斜。當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處於爬坡過坎、提升高質量發展水平的關鍵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還面臨不少困難和短板,與主要創新型國家和地區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企業處在國家科技競爭和產業競爭的最前線,要擺脫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困境,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企業的激勵作用。要建立市場需求與企業基礎研究需求雙向反饋機制,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基礎研究中的比較優勢,推動基礎研究與產學研聯動並行,分工協作。推動高水平創新平臺與科技領軍企業接近、合作、聚集,探索建立“基礎研究共同體”,由企業根據產業需求確定基礎研究方向,增加投入、組織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工藝創新,並將科技成果商品化,高校和科研機構則側重於解決重要和關鍵科學及產業問題,開展高技術的基礎研發工作,解決企業因研究基礎薄弱和資源不足而無法攻克的基礎研究難題。系統地鼓勵企業特別是創新型領軍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優化財政科技經費引導和政策間接支持方式,適當提高企業基礎研究支出的加計扣除比例,基於企業基礎研究資源約束瓶頸推動科研平臺和儀器設備面向企業開放共享,降低企業購置科研儀器設備的增值稅和進口稅等,鼓勵企業改善科研基礎條件。(金羊網 文/劉偉)

(作者系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廣東省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研究會副會長)

注:本文系“綠色低碳技術合作助力茂名共建‘一帶一路’實踐研究”、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人才引進項目成果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