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打保障:"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1960年5月,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訪問中國,其間提出要見洪學智將軍,看看這位被美國人稱作“創造了驚人奇蹟”的志願軍後勤司令。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美軍利用其空中優勢,對志願軍後勤補給線發動了大規模“絞殺戰”,朝鮮北部交通樞紐新安州、西浦介川構成的“三角地區”成爲美軍轟炸重點,平均每天遭受200架次以上空襲。爲粉碎美軍的“絞殺戰”,解決戰場運輸問題我軍採取了一系列超常措施,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構築起“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有力支撐了整個戰場運轉,成爲我軍後勤建設一切爲了打仗的生動寫照。

爲什麼說後勤建設越來越成爲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孫子兵法·作戰篇》中有這樣一段話:“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1812年6月,拿破崙集結60萬大軍入侵俄國,開始勢如破竹,同年9月就進入莫斯科。但由於俄國實施堅壁清野,俄軍又專門打法軍後方交通線,導致法軍後勤保障跟不上。隨着嚴冬到來,法軍面臨飢寒交迫的困境,拿破崙只能撤退,俄軍乘勢追擊,法軍幾乎全軍覆沒。

戰爭形態越發展,作戰對後勤的依賴性越大。敘利亞戰爭中,俄軍在參戰前數月就開始擴建塔爾圖斯港口、整修拉塔基亞機場,短短2周內建成數十座加油站、物資倉庫、野外補給站,向敘境內提前運送預置了100餘輛主戰裝備、1700餘噸彈藥;戰時開闢了被稱爲“敘利亞快車”的後勤保障線,源源不斷從本土向中東輸送部隊、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這些行動有力地保證了俄軍在短時間內、用很少的兵力,在遠離本土的戰場上達成一系列戰略、軍事、外交重大目標。這啓示我們,打現代戰爭,後勤必須先到位、後收場、全程用,必須快速響應、全維參戰、精確保障。

隨着能源、生物、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高大上”的後勤保障方式紛紛登場。2020年1月,拉斯維加斯國際消費電子展上,薩柯斯機器人公司展示了一種最新的機器服,它30秒內可完成穿戴,將人力放大20倍,有效負荷能力達到90餘公斤。把這種機器人外骨骼系統運用到軍事領域,可協助士兵從事彈藥搬運等重體力後勤保障活動。在戰傷救治領域,美國匹茲堡大學主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正在研發集人工智能、生物電子學和再生醫學於一體的設備,幫助戰損傷口肌肉組織再生。這些新技術新裝備,將有效克服傳統後勤保障的短板瓶頸,衍生出不同於以往的保障方式、作戰方式。可以說,後勤建設上先行一步、走得更遠,未來戰場上就能更好地掌握主動、贏得優勢。

爲什麼後勤工作要一切爲了前線、一切爲了勝利

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一切爲了前線、一切爲了勝利”,是我軍後勤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誰能送進坑道一個蘋果,就給誰立二等功!”這是上甘嶺戰役堅持坑道戰階段的立功標準。雖然後方陣地到坑道距離不足1000米,但運送補給進去要通過敵人10道封鎖線,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犧牲。爲保障供應,志願軍第15軍後勤部組織機關和部隊採取“匍匐運輸”“接力運輸”等方式,頂着敵人的炮火,將3萬發迫擊炮彈和急需的食品、物資送入坑道。據戰後統計,上甘嶺戰役中,運輸人員傷亡就達1700餘人。志願軍第15軍軍長秦基偉曾對後勤部負責人尤繼賢說:“打罷上甘嶺,我們給後勤記頭功。”

2020年春節前夕,陸軍首座自供能拆裝式邊防哨所正式交付某邊防旅使用,這是我軍開展軍以下部隊營區基地化、標準化建設的一個縮影。拆裝式營房模塊化組裝,施工簡便,使用方便,部隊放下揹包就能住,打起揹包就能走,“鐵打的營盤”適應了“動起來的部隊”。這是立起按照打仗要求建後勤、用後勤的有益實踐。

被裝精確申領,是爲每名官兵建立申領賬戶並注入申領指標,官兵通過精確申領服務平臺,在賬戶指標和標準範圍內,自主選擇所需被裝品種,業務部門根據官兵申領需求組織精準發放。這種模式,解決了過去“有的品種穿不完,有的品種又不夠穿”的問題,極大地提高了保障的靈活性、準確性和時效性。目前,此項工作正在全軍開展試點,計劃在2021年推廣普及。

有人形象地說,“部隊靠胃行軍”。練就軍人特殊的胃,需要重塑官兵飲食結構。現在,野戰食品訓練列入軍事訓練大綱,作戰部隊每年至少組織一次連續7天的野戰食品實吃實訓,沒有埋鍋造飯,沒有“四菜一湯”,達到全程快速製作、快速分發、快速前送、快速用餐、快速清痕的戰時要求。這種“住”的變化、“穿”的改進、“吃”的革命,背後貫穿的是戰的引領、戰的指向、戰的標準,使後勤建設真正聚焦保障打贏這個“靶心”。

爲什麼說後勤服務戰鬥力說到底要服務部隊官兵?

近年來,在全軍不少療養院都可以看到來自部隊的幹部和士官帶着妻子、領着孩子,利用休假時間進行身心療養、參觀學習和景觀體驗。軍人療養,讓軍人舒爽身心煥發活力,蓄足練兵備戰動能。這是後勤服務部隊、服務戰鬥力的有力舉措,廣大官兵紛紛點贊。

後勤保障涉及吃、穿、住、行、醫、休等多方面工作,處處關係官兵的實際利益,解決的是衣食冷暖、生活急難,增進的是歸屬感、凝聚力,激發的是軍心士氣。對駐守在“生命禁區”的官兵來說,高寒缺氧嚴重威脅身體健康,嚴重製約巡邊固防和作戰行動,不少官兵患上高原病,甚至犧牲在崗位上。爲了解決高原官兵吸氧問題,我軍後勤部門組織爲高海拔部隊開展製氧建設,先後爲基層官兵配置製氧機、氧氣瓶和單兵便攜式供氧設備,實現了從“保命氧”到“保健氧”再到“打仗氧”的歷史性轉變,高原病發病率大幅下降。在一些邊防部隊,新配發的氧氣“挎包”,已經成爲官兵巡邏執勤必不可少的“神器”。

還要看到,後勤保障面向的是戰場、服務的是戰士,既要創造條件讓官兵“少吃苦”,也要強調“不怕苦”,不能盲目地追求舒適度、營造安樂窩。當年抗美援朝戰場上,美軍後勤可謂天下第一,他們吃的是牛肉罐頭,喝的是咖啡可樂,但還是敗在了“一把炒麪一把雪”的志願軍手上。時任美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曾嚴厲地批評美軍,中國軍隊“用牛車、騾馬和驢子來運送武器和補給品,甚至用人力肩扛背馱。可我們呢?我們的軍隊離開了公路,就打不了仗!不重視多佔沿途高地,不去熟悉地形和利用地形,不願意離開汽車,結果連汽車帶人一塊兒完蛋”。服務官兵,要圍繞打仗搞服務,既要保證戰士吃好穿暖,也要錘鍊戰士頑強戰鬥、吃苦耐勞精神,防止“驕嬌”二氣。

爲什麼要建設聯合、精幹、高效的後勤?

2020年2月4日,聯勤保障部隊發佈成立以來第一個動員令,號召全體官兵爲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貢獻。抽組醫療隊伍、採購防疫物資、組織運輸保障、收治感染羣衆,聯勤保障部隊迅速行動、高效運轉,成爲抗疫戰場上的絕對“硬核力量”,充分展現了後勤體系重塑後我軍一體化保障能力。

我軍這次後勤領域改革的目標,就是建設聯合、精幹、高效的後勤,着力解決原來那些罈罈罐罐多、生活服務攤子大、作戰保障短板弱項等問題。“戰鷹在天上飛呀飛,保障在地上追呀追。”幾年前,空軍航空兵戰機轉場訓練,經常是機務人員攜帶大量保障設備器材,乘火車走走停停好幾天,纔到達目標場站。“拖家帶口”式的伴隨保障,猶如一條長長的尾巴拖住了部隊機動的“後腿”。近年來,空軍推出“零伴隨”保障模式,大力開展基地化建設,預置通用車輛、裝備器材,人才一專多能、一兵多用,顯著提升了單個場站的綜合保障能力。“拎包入住”的服務,讓航空兵部隊感受到輕便出行的用戶體驗、異地部署的快捷保障。

聯勤保障旅,是我軍歷史上不曾出現過的新名詞。不同於傳統作戰旅,聯勤保障旅的機關是聯勤保障中心派出的指揮機構,按照“多能靈活、精幹高效”的要求常態化離散配置。如今,在天南海北的各個演兵場上,經常可以看到聯勤保障旅的身影,根據任務需求抽組油料、彈藥、物資等保障單元,保障過程中還可將各保障單元拆分,模塊化抽組、靈活性組合、集成化保障,保障力量高效聚合,有機融入聯合作戰體系,正在成爲戰場保障的“鐵拳頭”。強大的保障力,催生強大的戰鬥力。隨着更加多維、更加精準、更加快速、更加協同現代後勤建設步伐的加快,我軍保障優勢將進一步轉化爲制勝優勢。(執筆:徐學文、俞紅、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