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特有「多源流學校」 獨中畢業生多赴國外深造
馬來西亞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三大民族一起組成,此外,還有卡達山人、伊班人等原住民,因此是個多元文化、多元民族的國家,且是「多元共存」的生活方式,因而形成大馬獨有的「多源流教育」。
馬來西亞政府和教育部提倡「強化馬來語,提倡英語,掌握母語」的教育制度(雖然教育部的最終目標是所有教育體系的教學媒介語皆是馬來文),因此除了少部分私立小學外,絕大部分小學都是政府學校,分成國民小學及國民型小學兩種,而國民型小學可自行選擇成爲「全津貼學校」或「半津貼學校」,但爲了維護母語教育,擔心失去自主權,大部分都會選擇「半津貼」。
▲國民型華文小學只獲得政府極少部分的津貼。
國民小學(簡稱國小)是以馬來文爲主要教學媒介語,學生多爲馬來人;國民型小學又分成國民型華文小學(簡稱華小)及國民型淡米爾小學(簡稱淡小)。華小的主要教學媒介語是中文,必修中文、馬來文、英文三種語言課,學生以華裔爲主;淡小以淡米爾文爲主要教學媒介語,同樣必修淡米爾、馬來文、英文三種語言,以印裔學生爲主。
雖然同樣是政府學校,但在每一年的教育撥款中,國民小學及「全津貼國民型小學」可獲得90%的資助,「半津貼學校」則只能平分剩下的10%,一旦要擴建教學樓、購買新設備等,都須要向華人社會(簡稱華社)或印度人社會進行募款。
▲政府全額資助國民中學,學生每年皆只需繳雜費,不須繳交學費。
馬來西亞的中學教育體系同樣屬於多源流,學生可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中學就讀,兩大主流的公立中學分別是國民中學和國民型華文中學(簡稱華中),實施5年制教育制度;私立學校有華文獨立中學(簡稱獨中),實施6年教育制度;以及國際學校。
國民中學以馬來文及英文爲主要教學媒介語,學生爲三大民族及其他民族,國中一年級至三年級的華裔及印裔學生每星期必修三小時的母語教育,四至五年級的學生則可自行決定是否繼續選修母語;華中與國民型小學一般,屬於「半津貼學校」,課程大綱都與國民中學一樣,但中文課是必修課,每一天都需要修讀。
▲大馬共有60間華文獨立中學,學校的營運皆依靠華社的支援,才能維持日常開銷。
獨中以華文、英文、馬來文爲教學媒介語,絕大部分學生都是華裔,也有一些馬來人、印度人、印尼華僑到獨中就讀,出於政治因素,獨中在經濟上必須自力更生,政府只偶爾「意思性」、「政治宣傳性」地補助一些經費,因此學生除了要自行繳付學費外,上至董事部、下至學生,每年都需走出校門對外募捐款項,依靠華社的資助,維持學校的日常開銷。
由於政治、種族和文化等原因,馬來西亞政府迄今仍不承認「獨中統一考試」(簡稱統考)的教育文憑,但諷刺的是,全球有80多所世界排名前200名的大學承認和接受獨中的統考文憑,因此獨中學生在畢業後,只能到大馬的私立大學就讀,或是到新加坡、臺灣、大陸、澳洲、美國、英國等國家繼續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