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生命的光
□張傑 即日起,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開啓“關注素人寫作”系列專訪,聆聽那些深深紮根在大地上的寫作者內心的聲音。 外賣騎手、快遞哥、育嬰嫂、礦工、出租車司機或者退休女工……近幾年,隨着互聯網的興起,“素人寫作者”的書寫,打破文字發表的壁壘,打破固有的文學圈層,獲得了被看到、被閱讀的機會,成爲一個令人矚目的文化現象。他們給寫作、出版界帶來一股新風,讓讀者獲得一股生命振奮的力量。他們的作品得到業內與市場的雙重認可:比如楊本芬的《秋園》和饒平如的《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都分別得過衆多文學獎,上過圖書暢銷榜。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遞》成爲豆瓣2023年度圖書的榜首作品。當過多年礦工的陳年喜《活着就是沖天一喊》《微塵》《峽河西流去》、育嬰嫂範雨素的《久別重逢》、外賣員王計兵的《趕時間的人》《低處飛行》、張小滿的《我的母親做保潔》、黑桃的《我在上海開出租》都受到了衆多關注和廣泛傳播。 不像理工科那樣必須經過專業系統訓練才能從事,透過閱讀、天賦以及足夠的生活經驗,一個人就可以自我訓練獲得寫作技藝,成爲寫作者。在此意義上,跟專職或者專業作家一樣,“素人寫作者”也完全有可能寫出優秀的作品。 在中國悠久的古代文學史上,“素人寫作”有着漫長的傳統。從《詩經》、漢魏樂府、唐傳奇、宋元雜劇,再到明清小說,作者隊伍中都有大量的民間創作者或者素人的身影。只不過,在寫出第一部作品之後,有的素人寫作者就消失在作者圈了,而有的則持續寫下去,成爲身份確定的職業作家,佼佼者更是進入文學史。 當自己的故事無須等待別人來書寫,當一個人開始用文字整理自己的生命經驗,他或者她就會發現,寫作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帶來精神的療愈、安慰和提升。而這種力量,像一道光,透過作品傳遞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