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相聲奇才到“階下囚”,當紅時拋下馮鞏移居海外後,劉偉怎樣了
馮鞏,作爲春晚常客,民衆對他的熟悉程度比較高,但原本馮鞏並不是小品演員而是說相聲的,其搭檔就是劉偉,但劉偉卻在事業上升期選擇移居海外,以爲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可以說,馮鞏屬實是沒辦法繼續說相聲才沉寂下去,要知道,天津快板在當時基本上已經全國聞名,且相聲正值當打之年,吸引了各年齡階層的人來到天津一睹爲快。
而馮鞏和劉偉也是在這時候相互認識的,他們都是因爲個人的興趣選擇入行,但卻具備相當程度的天賦,很快就以年輕新秀演員的身份獲得關注,後來馬季發現了這兩個年輕演員。
在系統培養下,兩人有了不錯的發展,演員的路也更加寬廣,很多人對他們抱有厚望,認爲相聲界可能要出現代表人物了,但兩人之間卻是主次分明,劉偉的名氣要更大一些。
不論從民衆角度來看還是相聲界,劉偉接到的邀演都更多一些,而馮鞏這人的性格其實在臺下並不浮誇,反而偏向穩重,後續因爲想要給年輕人更多機會也選擇不出席春晚。
兩人性格上的不同導致他們走向了不同的結果,馮鞏成爲民衆心裡小品的經典代表,每次春晚沒有聽見那句“想死你們了”,心裡就有點遺憾,可見其影響力確實非常大。
而且馮鞏的三觀非常正,他連續32年參加春晚,給我們帶來了衆多優秀作品,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小品演員,另外,他還表示文藝作品首先該做到的是引領和教育,最後纔是娛樂。
這樣的社會責任感在當前的演員羣體當中是非常少見的,不過,1986年的那次春晚,劉偉和馮鞏同臺搭檔亮相,至今也是許多人心中沒辦法忘記的遺憾。
畢竟兩人的搭檔生涯持續數年,經過實在的打磨,所以在1989年更換搭檔後,馮鞏的相聲作品就失去了適配搭檔的助力,再怎麼說兩人數年打磨不可能這麼容易被替換掉。
所以大多數民衆都認爲經典款的還得是馮鞏和劉偉兩人的組合上場,但這個期望可能難以實現,因爲劉偉選擇了一條歪路,將自己的名聲毀掉了,也就是在事業巔峰期選擇出國發展。
當時學術界留行去國外學習先進的經濟發展模式,同樣還有科學技術和研發手段,因此涌現留學移民熱潮,劉偉自己也因爲社會風向感到心動,認爲自己前往國外發展就是更好的出路。
其實劉偉出現這樣的想法跟自身性格有關,我們要知道,相聲演員最高的舞臺幾乎就是春晚現場,而兩人年少成名,本來是天津當地的演員,突然就擴大到了全國範圍。
這種一步登天的歷程導致劉偉和馮鞏心態都有些失衡,他們開始頻繁接到商單或者出演邀請,馮鞏本身性子安靜,不喜歡過多的奔波,就連出席春晚也提了要求放在第一場出現。
因爲他還要結束演出後趕到家中陪母親過春節,可見馮鞏的真實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閤家歡樂,而劉偉則不一樣,他很快就因爲諸多商業邀約產生了膨脹的情緒,有了錯誤認知。
他以爲自己前往國外,能夠憑藉自身技藝開闢國外市場,但事實並非如此,國外流行的藝術形式叫脫口秀,而且由於文化上的差異,劉偉的相聲很難和當地民衆共情。
我們要知道,相聲之所以能夠讓大家一樂,就是在於其情感渲染能力十分出色,而失去掉這個優勢之後,自然就泯然於衆,而且相聲歸根結底屬於民族文化之一,選擇出國不太恰當。
當時的媒體報道有很多都是抨擊劉偉罔顧家國情懷的,這也將他本來的名氣衝擊消磨的差不多,甚至背上了忘恩負義的評價,國內的事業彷佛瞬間陷入僵局,而劉偉仍舊一意孤行。
他謝絕搭檔馮鞏的勸告,也不願意聽從師傅的建議,就此選擇了出國發展,但正如我們先前所說的那樣,國外文化上的差異導致相聲市場難以期待,劉偉根本找不到演出的機會。
因此,很快劉偉在國外就遭遇到了經濟困局,又找不到相應的渠道度過,只能選擇回國,可娛樂圈同樣也是有記憶的,選擇出國發展的劉偉已經不被粉絲認可,甚至直接進行了抵制。
而且相聲界本身也是更新換代比較快的行業,劉偉這一出門,算是自己降低了自己的知名度和路人緣,回來沒人買賬也算正常,劉偉心裡自然不甘心,頻繁在相聲界發聲。
結果劉偉也開始落寞,從大舞臺到小舞臺,甚至路演也接了不少,這和他以往的境遇簡直是天差地別,心裡的落差不可避免,劉偉也開始沉浸於酒精當中,最後還因爲酒駕被逮捕。
新聞一出,劉偉的名聲徹底敗壞,相聲界的工作根本沒辦法繼續下去,每次出演唱衰的人要比叫好的人還多,萬般無奈之下,劉偉只得前往其他行業尋求發展。
不過,劉偉確實有着清醒的認知,明白自己的名聲如果出演主角必然會產生很多爭議點,現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新的形象再次代替舊的形象,才能重新站穩腳跟。
於是,劉偉精心選角,出演多部作品中的配角角色,由於劇目本身的火爆,劉偉也開始用一種新的身份來到觀衆面前,至此,相聲演員劉偉變成了電視劇演員劉偉。
身份的轉變也確實讓劉偉的形象發生轉變,也有了不少認可劉偉演技的粉絲,而且劉偉還憑藉多個劇目參演獲得了國家一級演員的榮譽,可見他確實在不同賽道有了自己的名聲。
而回顧劉偉的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對於人生選擇,一定要更爲謹慎的應對,避免出現因爲個人選擇而導致前功盡棄的場面出現,只有更加理智的應對人生選項,才能走的更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