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岸病態媒體看兩岸民主
Sea2Kar
大陸媒體因爲受到官方輿論管控,導致出現極端「好」與極端「壞」的病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世界收視率最高的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在大陸網絡上,網民們這樣戲謔新聞聯播:前十分鐘,領導們很忙;中間十分鐘,全國人民都很幸福;後十分鐘,其它國家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最典型的雙重標準是:外國人民抗議當局政策遊行示威,受到警方的強制管控;而在新聞聯播裡,至今未看到針對當局或地方政府的遊行示威,當然也就沒有受到警方強制管控的新聞了。
在這樣的媒體生態情況下,「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就變得理所當然,發展中共引導下的「社會主義民主」就成了唯一選擇。中共的執政就是在這樣的自欺欺人的輿論宣導下進行着。
而這樣的媒體生態註定社會上很多「負面」新聞,尤其是與官方有關的「負面」新聞無法「公諸於世」或者選擇性「公諸於世」。媒體對政府的監督就只能是選擇性監督,甚至是幫助政府刻意避開人民的監督。因此我們就不得不覺得,貪官罪行的暴露永遠在媒體之後是多麼「合理」的一個現象啊!
如果這樣的民主也算民主的話,那麼,只能說,這樣的民主是不完善的,是用「民主」來反制民主。
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在這樣的民主生態下,中共更能凝聚人心朝一個方向奔跑,體現出體制的效率。當然這樣的效率有好有壞,好的話可以開天闢地(如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壞的話就能生靈塗炭(如十年文化大革命)。這主要就看中共發令施號的方向是否正確了。
臺灣媒體因爲受到官方的輿論管控較弱,以收視率或市場佔有率爲導向在媒體言論自由的號召下同樣也會出現極端「好」與極端「差」的病態現象。
觀察最近壹年臺灣媒體,討論最多的是「無薪假」,「薪資十年未變」,「臺勞」,「失業」,「勞資糾紛」,「人才流失」和「天兵天將」,最近又是「勞保軍保」破產新聞,馬政府被藍綠媒體批得一無是處。
在自由的輿論生態下,批評的聲音比讚揚的聲音更能刺激和吸引人的耳朵。媒體於是利用這一點,節目帶有偏頗性和偏執的情緒來看待和評價社會和政府問題,來「拉攏」觀衆收看節目,衝刺收視率或市場佔有率。這樣各臺時政節目或各報時評欄目都輪番疲勞式轟炸觀衆的耳朵或讀者的眼鏡,讓那些收入還不錯,並未處於「水深火熱」的民衆都在懷疑自己是否生活得幸福,臺灣是否還有前途。
輿論監督是媒體的責任,但是,承擔「正面」的社會責任也是媒體的責任。今年來通過網絡瞭解臺灣新聞和時政評論性節目的我,彷彿沒有發現一篇評論稿和一期評論節目是「表揚」馬政府的,是肯定臺灣發展的(或許我獲得臺灣資訊的管道還是比較狹小的緣故)。我發現臺灣媒體在看待任何事的時候,第一反應都是抱着「懷疑論」或「陰謀論」在看待世界,一件輕鬆平常的事情也有可能用懷疑的眼光解讀出各種陰謀來。
這樣「陰暗」的媒體,恰好是大陸「光明」的媒體極端對照面。
我不敢擅自評論臺灣目前的發展,但我認爲,臺灣還沒有到媒體所勾勒和評論的那樣「悲慘」。爲什麼要將「中華民國」一面倒的描繪得「慘!慘!慘!」呢?這不是讓那些想投資臺灣和追隨「中華民國」的臺灣境外人士望而卻步嗎?臺灣目前的問題絕對不只是馬英九及其團隊就能造成的,但爲什麼媒體就只批評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卻不見媒體呼籲人民進行自我反思和媒體的自我批評呢?
我建議不信奉共產主義的臺灣媒體,還是可以看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學會用發展的眼光全面性的看待問題,不應爲了批評而批評。只有批評而沒有切實可行的具體建議就是破壞性的批評,有時候比沒有批評還可怕,造成的後果更嚴重。但我更願意相信,臺灣媒體不是不能全面性看待問題,而是不願意如此,只爲了收視率和市場佔有率帶來的廣告收益考慮罷了。
於是,不知道是民意引導了媒體,還是媒體引導了民意,馬政府的支持者越來越少,這樣反過來馬政府又越來越顧忌民意,做事瞻前顧後,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果。或者馬政府在失去民意支持的情況下,爲了防止馬英九本人和馬政府的提前集體跛腳,馬英九就只能更加強化的在「鏡子裡找人」,用自己身邊「尊重」自己的人。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執政團隊只敢着眼於眼前「點」的問題,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治標去解決,而不敢基於長遠治本的解決「面」的問題。這樣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當然也就很難出現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那般的政治人物(如果沒有撒切爾夫人不顧民意強力推動的經濟和福利改革,現在的英國或許就是歐債國家那樣的命運)。
還好,臺灣的政黨和選舉體制跟日本還是有所區別的,否則,誰能保證臺灣不會出現日本那般走馬換燈式的換總統。
如果這樣的民主也算民主的話,那麼,只能說,這樣的民主也是不完善的,是用「民主」來反制發展。
但我們同樣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在這樣的民主生態下,臺灣更能保持社會和行政的廉潔,體現出制度的公平性。當然這樣的公平性同樣有好有壞,好的話可以得到全民支持使發展變得更好更快,壞的話就失去民意支持導致政府施政愈發困難,發展越來越難。這主要就看執政者的能力和執政效果了。
只有溫暖的媒體,媒體的心過於紅了;只有寒冷的媒體,媒體的心過於黑了。
兩岸媒體生態的不同,造就了兩岸民主的發展方向不同。大陸的民主是在「效率」的基礎上追求「公平」,而臺灣的民主是在「公平」的基礎上追求「效率」。但真正的民主必須兼具「公平」和「效率」,且能合理分配好這二者的輕重比例,否則,就會出現僞民主或民主傷害發展導致民生受損。
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華民國」,以至於「臺灣國」,無論是以發展之名,還是以民主之名,都不應該忘記一個真理:執政者爲民,不應該過於計較個人一時得失。
希望兩岸四地的民主能向健康方向發展。●作者Sea2Kar,大陸西部一企業普通職員,80後改革開放一代。簡介表示希望儘量拋去紅藍綠立場評論兩岸三地之時事,以超政府主義的角度看待歷史事件;理想是想成爲解決巴以問題的民間大使,最想做的事去環球旅行。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