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看一線老師如何做研究

全文長 27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4分鐘

作者 | 方嬌豔 上海市七寶中學附屬鑫都實驗中學

基礎教育成果獎作爲國家最高獎項,代表了國家政策動向,對於一線教師而言,也極具指導意義。其解決的問題,往往不僅包含個人的困惑,也反映了社會公共關心的衝突。

筆者近日參加了上海師範大學舉辦的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系列專家講座。在這裡,魏峰教授、李政濤教授、王月芬博士等多位專家分別分享了他們做研究的經驗。部分觀點與個人心得,願對同爲一線教師的諸位有所裨益。

1

一個好問題,

往往直接決定了研究的價值

研究的基本流程可以分爲:培育(做什麼,怎麼做)、提煉(寫什麼,怎麼寫)——申報(報什麼,怎麼報)——評選(評什麼,怎麼評)——推廣(用什麼,怎麼用),其中,培育恰恰是研究的核心,也是難點。做什麼研究,或者說一個好問題,往往直接決定了研究的價值。

啓發之一:優秀成果站位高,需要研究政策和思維邏輯

研究者要把握關鍵詞“邏輯”,首要的一點就是研究政策的邏輯和思維,即研究去往哪裡,怎麼去。由於是國家層面的評選,研究要具體的反映國家政策的動向,並在研究實踐中迴應。

譬如研究評價問題,就繞不開《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教研則離不開《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還有2023教育十大關鍵詞所展示的教育聚焦方向,比如心理健康、數字化、家校社協同等等。

爲什麼優秀的論文成果中,總是會從上位的課標等文件依據着手——這表明研究不是閉門造車、自說自話,而代表了學理的探索和實踐,這將使成果更具有學術價值。

啓發之二:優秀成果解決實際真問題,需要找準痛點難點

與高校的學術有所不同,基礎教育的成果獎重在解決中小學教育中的真問題,讓研究成果直接變革教學方式,讓成果的價值在實踐中接受檢驗。

名列獲獎名單中的各個優秀成果,有的聚焦項目化學習,有的是勞動教育,又或者如李政濤老師團隊聚焦的學科育人價值,都是一線學科與育人交匯口中問題叢生的領域,甚至是痛點和難點。而正是實際中的真問題,才帶來了研究的必要性,也形成了成果的推廣價值。

在如此宏大的研究面前,個體顯得無比渺小,尤其是當許多研究長達數十年時,這種感覺更甚,其精力和付出之巨,非常人所爲。即使如此,作爲一個普通的一線教師,與其自嘆自艾,不如想想自己能做什麼,從小的研究着手,儘可能解決真問題,形成真價值。

啓發之三:優秀成果不止有問題,更有精微的研究主題

在好的問題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形成一個指向明確的研究主題。以“促進語文素養提升的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實踐研究”爲例,通過確定學段(初中語文)——確定領域範疇(讀寫結合)——確定目標導向(促進語文素養提升的)——確定研究類型(教學)——研究研究方式(實踐研究),最終形成了這樣一個研究主題。

這個主題中的任何一個步驟的要素都可以替換,通過排列組合的方式,可以形成多元的思路(比如目標可以換成促進寫作能力提升,思維能力等等)。但好的研究主題一定要參照課標或者政策,而不宜採用自己創編的話語,以免造成理解困難,比如要避免時下常常出現在標題中X步X法,首字母拼接成的XX模式。

2

研究理論如何人無我有,

人有我新/深/破

優秀成果必需以理論的方式表達實踐,在研究中重視概念界定、重抽象提煉、重理論依據、重科學方法。如果只是堆砌實踐,從操作到操作,還只是在具體的實踐上打轉,成果需要有理論的提煉,才能更具傳播價值。

區分一般研究和優秀成果的要點在於是否有理論上的獨特貢獻或者建樹,能否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有我深,人有我破?可見優秀成果,還是要回到學術的基本功。雖然是在一線,但優秀學術的成果要求並不會降格。

在我們有了好的選題後,還需要讀文獻,概括出研究現狀,分析已有觀點和結論,鑑別出以往研究的不足,並指出自己研究的空間。這一點看似很常規,但沒有長期的練習,系統的閱讀,很難寫出規範的、簡練而精準的文獻述評(而不是羅列堆砌)。

而找文獻也需要技巧,爲了防止同質化和“信息繭房”效應,可以訂閱和長期閱讀核心雜誌期刊,以瞭解前沿,讀大家的文章,以打開視野,並形成文獻儲備庫。

3

把研究融入日常,

深耕職業幸福

在怎麼做研究上,首先確定需要研究內容的真實問題,可以通過問卷設計。而問卷看似簡單,其實也反映了研究態度,一份專業的問卷研製遵循:分析調研重點——確定觀察點,制定細目——設計有效問題和選項——預估相互關係——預測試和調試完善。

其次,好研究和一般研究的差別,往往在研究方法上拉開差距。我們需要運用合適的方法形成解決策略。以Flanders師生互動分類系統爲例,通過課堂觀察,將教師的行爲編碼,統計次數,這樣就能夠直觀地反映教師授課與學生學習風格,讓原本抽象的課堂觀察變得十分直觀,可見數據量化的力量。這種使用觀察工具使原本不可見的研究對象可視化的思路,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提升研究的專業性。

最後兩步,通過實踐檢驗有效性,並凝練研究成果。與其說好研究是寫出來的,不如說研究是長期做出來的,是“真實、長期、紮實、有效”的,缺一不可。對於一線老師來說,研究應該貫穿於日常教學教育中,而不是獨立的以負擔的形式存在的。

4

身心分離時,

熱愛就會降格爲技術

回到一線教師做研究的初心來看,你爲什麼做研究?最近做了什麼研究?

有老師說研究是爲了拿學位,評職稱,研究能夠解開困惑,還能對別人有所啓發。這些目的自然有其功利性,但很貼合實際。

不過,把研究當作熱愛的事,思考引發自己困惑的事,通過研究來理性的表達,這樣的研究是去功利化的,源於好奇才能持久,也能真正讓人沉浸其中。而外在的功利性目的,雖然不是直接目的,往往會成爲那些熱愛和投入研究的人所贏得的副產品。

拋開目的論,而專注投入到研究中,把研究當做熱愛,研究才能夠帶來發現的樂趣,而只有熱愛,才能持久。

當你不再只盯着目標,而專注於投入時,榮譽反而成了自然的獎賞。

我在做班主任時,研究學生,研究班級,自發地寫作和反思,恰恰也體驗到了不少研究的趣味,而在做學科研究時,卻被各種規範和誤解束手束腳,越是想寫好,越是不自然,是否正是誤讀了研究真正的意義,而與研究身心分離所致?

身心合一才能稱之爲熱愛,而身心分離之時,熱愛就會降格爲技術。研究如此,教學或者世上的其他的事大抵如此。

好的研究,既需要研究者保持對政策、動向的敏銳,對理論的深入理解,更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長期深耕耘,既需要腳踏實地,更需要仰望星空。一線教育者,連接着教育研究的前沿,和學生、家長的終端,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教育的真實生態。

日復一日地教學,重複昨天的故事是一種工作方式,甚至是活法,但把教學當道場,在遭遇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日復一日地修煉、精進,獲得職業的價值感和幸福感也是一種。

在基礎教育的領域,即使作爲一位普通老師,只要深耕耘必有建樹,把研究當方法,發現和解決真實的問題同時,提高自身工作的專業性,也爲孩子們帶來一節更有魅力的課,營造一間更幸福的教室。

我以之爲師者的幸福和使命。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墾讀者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爲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爲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