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孤羽7只到千鳥競翔 陸「東方寶石」朱䴉創保護典範

▲2015年5月9日,在陝西洋縣溪鄉方安村朱䴉保護區,3只出生3天的小朱䴉與朱䴉媽媽在巢中呢喃而語。(圖/新華社提供)

本報訊

一度瀕危的「東方寶石」朱䴉,自上世紀80年代在陝西洋縣被發現後,經過大陸科研人員30多年的搶救保護、社區共管、放飛野化措施,已由最初的7只發展成擁有2000多隻成員大家族,不少還「遠嫁」日韓,成爲友誼使者。

朱䴉曾廣泛分佈於俄羅斯遠東朝鮮半島日本和中國一些地區。上世紀中葉以來,由於戰爭、自然災害、獵殺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等的干擾和破壞,朱䴉棲息地面積不斷縮小,種羣數量銳減。到上世紀80年代初,人們普遍認爲,世界上的野生朱䴉已經滅絕。

然而,1981年,中國大陸科學家在秦嶺南麓的陝西洋縣姚家溝村,再次捕捉到朱䴉飛翔的身影。科學工作者一路跟隨發現,在一棵墳地旁的大樹上,還有3只毛茸茸的雛鳥

陝西漢中朱䴉管理局高級工程師張躍明說,在姚家溝發現朱䴉,是由於這裡南枕秦嶺,北靠巴山,兩個山系在這裡合攏,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空間。

「發現這一窩朱䴉後,我們既興奮又倍感壓力」,長期從事朱䴉保護的專家路保忠說,最初的保護方法雖然簡單但非常有效,工作人員全天候守護每一枚卵和每一隻雛鳥。觀察員在朱䴉營巢樹幹上安裝刀片、掛傘形防蛇罩,以對付蛇、鼬科動物等朱䴉的天敵。爲防止小朱䴉從樹上跌落,還在樹下掛起了巨大的保護網

路保忠說:「最初的搶救性工作,雖讓朱䴉免受傷害,但數量增長卻極爲緩慢,直到1999年其野外種羣數量才達50只左右。」1990年,大陸科研人員開始進行朱䴉的人工繁育研究,先後攻克了飼料配置、人工孵化、人工育雛等技術難關,培育出了子7代朱䴉個體。

在突破最初的技術難題後,工作人員將保護思路轉變到「棲息地修復」上。在洋縣,自2000年以後,當地政府就實施了「禁止使用農藥化肥」、「禁止砍伐盜獵」等措施。

「朱䴉是與人親近的鳥類,有人的地方纔有朱䴉。它接近農民,依靠農民的水田,依靠池塘河流,才能生存下來」,張躍明說,爲此,當地農民的水田不僅產量低,還經常被朱䴉糟蹋,一年補秧兩三次,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

陝西洋縣溢水鎮劉莊村村書記王耀林說,「剛開始不讓使用化肥,農戶都不習慣,一畝稻田只能打600多斤糧食,而用了化肥、農藥產量隨便就能超過1000斤。還不能動山林,不能砍樹。」

爲此,保護人員耐心地挨家挨戶進行宣傳教育,並幫助村民修建道路、水渠。2009年開始,保護區每年可獲得國家野生動物肇事補償資金200多萬元,對30多個鄉鎮的5000多畝受損農田進行補償。

當地還對保護朱䴉巢穴、看護幼鳥的村民進行獎勵。一系列舉措,調動了當地農戶的積極性,令朱䴉保護棲息地周邊農民主動參與到保護中,最終形成了獨特的「社區共管」模式

張躍明回憶道,一次,有一隻朱䴉要在農戶家附近繁殖,農戶怕晚上朱䴉飛走,一窩蛋變涼而前功盡棄,便把朱䴉蛋拿回家,編了個籃子,讓老婆抱着睡了一晚。「沒想到真的孵出來了。」

從2000年開始,野生朱䴉每年增加300多隻,活動範圍也在逐漸擴大。記者在洋縣縣城附近看到,偶爾有朱䴉飛過頭頂,隨後停落在馬路旁的水田裡覓食。

自上世紀90年代起,大陸曾多次向日本贈送朱䴉,幫助日本進行朱䴉種羣的恢復。2008年,來自陝西洋縣朱䴉繁育中心的朱䴉「夫婦」「洋洲」和「龍亭」遠赴韓國,並於次年「喜得貴子」。2013年,大陸再次向韓國贈送兩隻雄性朱䴉,用於聯合繁殖研究。

30多年前,7只孤羽搖搖欲墜;30多年後,2000多隻成員,分佈在大陸大江南北以及日本韓國。專家表示,大陸科研人員創出的搶救性保護、社區共管、恢復歷史分佈「三步走」模式,成爲世界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的典範。(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