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需要打持久戰

新華社北京2月10日新媒體專電(王旭明)2月10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爲《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需要打持久戰》的評論。春節期間,我一直在關注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被選手或對答如流或苦思冥想所感染,被評委恰到好處的點評和專業素養所折服。在各種拼明星、拼低俗的綜藝節目統治熒屏的當下,這樣的節目獨樹一幟,確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股清流。但我也知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簡單地靠一檔節目就能完成的,需要打一場持久戰。

古詩詞代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積澱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明因子。正如中央《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所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着重要作用。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任務艱鉅、意義深遠、作用重大,現實意義非常突出。每一次行動、每一項措施和每一個人都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鏈條上的重要一環。但是,這項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久地努力。

強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性,是因爲一些地方比較習慣於開展戰役式的活動和聲勢浩大的運動,也比較注重形式外表。這些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絕不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和全部。

就拿《中國詩詞大會》來說,背誦古詩詞固然很重要——它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表面和最基礎的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和融入中國人的生活中和思想裡,成爲每一箇中國人的文化靈魂以及精神骨髓。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較長的時間,需要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形成一種羣體自覺和社會風尚,成爲一種全民族具有普遍共識的價值追求。

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其傳承之路上命運多舛。即使是當下,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不統一。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中華傳統文化傳承還存在重形式輕內容和簡單復古問題

此前,中央領導同志曾經批評過一些地方將古代詩文教材中拿出去的現象。雖然這些現象已經得到改正,但仍然值得我們深思和警醒。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必然要求,絕不能因爲一時一事而改變,也不能因爲時代變遷和各種藉口而改變。在這方面,我們有明顯不足,也有過深刻教訓,須臾不能忘。

強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性,還因爲很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大重要特徵,是其精髓蘊含在傳統典籍和浩瀚的古代文獻中,學習之艱苦、傳承之複雜,往往令人望而卻步。雖然我們能用各種形式化難爲易、化繁爲簡,比如《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節目,對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可否認,以這樣的形式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很多人是帶着好奇心、勝負感和娛樂狀態參與的。一旦失去這些因素,就很難堅持下來。

不用說別的,《中國詩詞大會》如果連續舉辦十季,而且在形式上不出新,受衆肯定會逐漸減少。這警示我們,一方面要變換各種形式,吸引廣大受衆尤其是年輕人;另一方面,還必須有長期堅持不懈的心理準備

那麼,如何打好這場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戰?方法和手段有很多,但有一條是必須明確和強調的——那就是中央領導同志所指出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國民教育各個領域、各個環節,與人民生產生活深度融合,纔能有長久生命力,真正實現活起來、傳下去。這位領導同志的話,道出瞭如何打這場持久戰的真諦。我認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教材中、落實在課堂上,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覆蓋住學校內外更多的人羣。

衆所周知,學校教育主要是以課程爲中心,通過教師運用教材和教法,完成對學生的教育過程。這一過程的主要框架是課程教材體系。現在的一大問題是,我們的課程老化、教材陳舊,亟待改進和更新。改進和更新的主要方向,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滲透進各個學科和教材中。

當下最緊迫的是:一要將更多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內容充實進思想品德語文、歷史、地理和音樂、美術等較多涵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科目;二要儘快補充和調整現有教師知識結構,通過培訓考覈等儘快使現有教師短時間內適應要求,完成教學任務;三是在各級各類考試尤其中考和高考中,充分發揮考試指揮棒作用,加大優秀傳統文化的比重;四是有關部門要儘快整合現有學校課程資源,改變零散的、個別的和效率低的傳統文化教育狀況,優化課程,提高效率

打一場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戰,是民族的希望,時代的要求,也是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讓我們高揚起這面大旗,肩負着這樣的文化自信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原標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需要打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