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僅1120公克 早產兒醬醬追上同齡寶寶
護理師小花的孩子醬醬29周就來到世界,出生時僅1120公克,約兩杯手搖飲料重。成爲早產兒家長後,小花感覺護理知識瞬間歸零,不知如何照顧。在醫護人員的教導下,小花學會爲孩子按摩,並配合追蹤檢查,醬醬現已追上同齡足月兒的步伐。
我國每年新增約2萬名早產兒,發生率約8-10%,近幾年比率已緩慢上升。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陳治平推測,生育年齡的提高是造成早產的主因。因高齡者患上內科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的風險較高,對胎兒也會造成影響。
早產兒基金會董事彭純芝醫師表示,早產兒的照護其實和一般寶寶差不多,唯有較嚴重的寶寶(1500公克以下),照護細節較多。例如發展方面,不能以出生年齡去與其他寶寶做比較,而需以矯正年齡(預產期開始算起)看待,這也是家長最爲擔心的問題。
彭純芝表示,32-34周出生的早產兒都能和足月兒一樣正常發展。至於26周以前出生、體重未達1350克的寶寶,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許瓊心醫師表示,有3分之1的機率發展遲緩。寶寶僅有1120公克的小花,卻在悉心照顧下,跟上其他孩子的步伐。
小花表示,生完第一胎後即發現自己的子宮頸少於2公分,已有早產的心理準備。直到第二胎滿23周,才發現子宮頸的長度已接近0,意味着寶寶隨時可能出生,比預期更早。當時的她已在安胎,因公費藥物對她無效,只能使用一天1.8萬的自費安胎藥,並在花了30萬後,於第29周迎來早產兒醬醬。醬醬出院後,家人卻不敢照顧,手足無措。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自己也是早產兒的父親,面對少子化挑戰,如何讓這些家庭度過難關顯得非常重要。爲幫助現代父母瞭解相關資訊,國健署與早產兒基金會合作,推出電子版「早產兒居家照護手冊」,提供餵奶、哄寶寶睡覺、打預防針等正確觀念,讓家長「照書養」。小花感慨,自己當初並沒有這類資訊,只能靠着Google跌跌撞撞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