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漫遊CityWalk | 北京胡同裡的文學大佬,讓我笑到頭掉2.0
還記得我們上次發佈的《城市漫遊citywalk——北京胡同裡的文學大佬們》招募嗎?活動前,本站旅遊與城市漫遊計劃工作室聯動發佈了《北京胡同裡的文學大佬,讓我笑到頭掉》條漫,吸引了不少愛好文學的人士報名,我們最終選擇了兩位文藝大學生和旅遊達人劉笑嘉一起參與了這趟衚衕之旅,聽說黃桃罐子、方糖兩位網友妹子的加入,攝影師手都端不穩了,也讓屏幕前的我們感受到滿滿的青春力量呀!
作爲本站全新呈現沉浸式城市生活類IP,換一個角度探索城市的奧秘,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擁抱生活的美好,當然我們的路線也是非同凡響,《城市漫遊CityWalk》第一期,讓我們一起看看她們都去了哪些地方吧!
第一站:凌叔華的“閨房”
民國文壇中,凌叔華是當之無愧的白富美小公舉,祖父是廣東鉅富,父親爲政府要職,辜鴻銘爲她講古文和英語,康有爲教她寫字,慈禧太后御用畫師繆素筠教畫畫。
凌叔華從小就接受了精英教育,對比之下,住在城南的“北漂青年”沈從文甚至可以寫一篇雞湯文,《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小公主長大後,果然不負衆望,成爲才情相貌出衆的北平名媛,在凌府花園中接待貴客、組織聚會。這些文壇聚會social,後來被冠以“大小姐的後花園”之名。
史家衚衕博物館位於史家衚衕24號。這裡便是提到的民國時期著名才女凌叔華的宅院。1926年,凌叔華與先生陳西瀅便是在這裡舉行了婚禮,這座後花園作爲陪嫁成爲凌叔華真正的家,北大教授和女小說家的喜結連理,在當時也是一段佳話。
這個博物館裡面還有一些老北京的物件,還能聽到老北京的叫賣吆喝聲,讓你也能近距離感受到衚衕裡的歷史~
第二站:茅盾的“北漂”之家
人們認識茅盾,往往通過“茅盾文學獎”的方式——這暗示了一個名垂青史的絕妙辦法。茅盾原名沈德鴻,他認爲人生處處充滿矛盾,人的行爲和心理時常會出現矛盾,因而起名“茅盾”。
事實上,他參與革命卻中途收手離去的行爲也說明了他對自己的認識很到位,“沈德鴻本人是非常矛盾的”。沈德鴻使用“矛盾”筆名投稿,葉聖陶覺得這一看就是假名,於是在“矛”字上面加以“艹”,於是有了“茅盾”。但其實,茅盾的馬甲還有很多,比如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也許茅盾很早就領悟了換馬甲的好處:可以避免言辭思想矛盾帶來的人設混亂問題。
茅盾先生的故居著的有兩處,一處在北京,一處在烏鎮。北京故居位於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後圓恩寺衚衕13號,是茅盾1972年後居住的地方。和這一地區的許多深宅大院相比,茅盾故居是太普通,太不起眼了,僅是一座不大的兩進四合院。2006年7月恰是茅盾誕辰110週年,故居經過整修重新開放。
進入故居時,前面的院子中矗立着茅盾先生的半身塑像。周圍的房間是茅盾生平展覽。後院的臥室、起居室、書房等,還按照先生生前的樣子佈置。
茅盾解放後一直住在東四頭條203號文化部宿舍,與周揚、陽翰笙等爲鄰,1974年搬到後圓恩寺,直到1981年病逝,在這個小院中度過了他最後7年的歲月。
史鐵生,幾次渡劫成功免遭一死,卻需要成年忍受病痛。他以生病爲職業,副業爲寫作,筆下文章多爲對生命的感悟和平實的歡愉。但在網上衝浪時代,你會突然發現史鐵生是個金句王,文章中隨便一個句話拎出來,都能成爲個性簽名或者朋友圈感言。比如,“ 愛情的根本願望是:在陌生的人山人海中尋找一種自由的盟約”,“此岸一定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將會坍塌”,“愛情本來是一種心願,不能到街上看看就說沒有 ”等等。
史鐵生和北京的聯繫經歷其實並不愉快,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他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着每週3次透析維持生命。自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
他住在雍和宮,地壇就是他常去的花園。“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大抵就是史先生的地壇情懷吧。走在地壇中,也不經意會被這種“治癒系”給感染呢!
第四站:魯迅在北京的“豪宅”
因爲十二年高考語文教育的普及,魯迅成爲認知度頗高的上亞洲第一梗王,其文章經典橋段“閏土和猹”、“兩棵棗樹”、“藤野先生”以及“學醫救不了禿頭(誤)”等是互聯網上經久不衰的老梗。魯迅十分擅長懟人,生平也喜歡在實踐中運用這一技能,因此說道民國文壇的任意一人,幾乎都能和他扯上關係(幾乎都被他懟過)。
不過除了周懟懟的形象,魯迅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吃貨和寵妻寵孩的男人。他是民國時最愛下館子的文人之一,還提倡大家aa制拼單。魯迅最愛吃甜食,甜食中最喜玫瑰白糖倫教糕,這聽起來有點少女心。在魯迅和許廣平的家書中,他很親暱的寫道,“廣平兄,我是你的小白象呀”。他們的孩子出生後,他又給孩子寫了一首搖籃曲:小紅,小象,小紅象;小象,小紅,小象紅。朋友來家裡玩,他是一定要把孩子抱出來給大家看的,也不管海嬰是不是在睡覺,非常有朋友圈曬娃狂魔的潛質。
坐落在阜成門內宮門口西三條21號的魯迅故居,離白塔寺非常近。這是魯迅在北京的最後一處寓所,是北京迄今保存最完整、唯一對外開放的魯迅故居。從1924年5月25日到1926年8月26日,魯迅在這裡共居住兩年又三個月。魯迅說:“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處故居,有北房(正房)三間,中間是起居室,東面魯迅母親臥室,西面是魯迅原配夫人臥室。
可憐的魯迅只能在客廳後面接了一間幾平米的房子出來,作爲臥室兼書房,俗稱“老虎尾巴”;南房三間爲會客室;東廂房是女工住處;西廂房是廚房。現在圍繞着故居建造了魯迅紀念館,你可以在裡面看到魯迅先生的整段生平故事啦!
第五站:文藝青年都會約的前門
由於商賈捐獻的木質柵欄格外大而得名,也只有地道北京人才能將這地名唸的準確。而這座正陽門城樓,見證了這個最古老的商業中心區五百年間所經歷的興盛、衰落以及再復興的全部過程。早在明朝弘治年間,北京城的居民已有了來大柵欄“打卡”購物的習慣,到了清末民初,諸多老字號如同仁堂、內聯升等匯聚於此,而北京最早的電影院大觀樓的落成則是讓興盛達到頂峰。來前門,不能忘了逛吃逛玩,如果你有興趣,別忘了加入我們,一起繼續出發,繼續我們的城市漫遊citywalk之旅!
誒,忘了說,都說搞笑擔當了,那這些文藝青年都曾發生過哪些有趣的故事?一起來聽聽視頻裡大夥的吐槽吧——
北京胡同裡的文學大佬,讓我笑到頭掉2.0(來源:本站)
想探索更多文學大佬的吐槽私生活,請前往“城市漫遊計劃”公衆號(csmyjh01)關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