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釙贈回顧生命軌跡
陳釙贈,《06#20'02》,125cm×160cm,2020年。圖片提供/陳釙贈
陳釙贈,《06#20’01》,210cm×160cm,2020年。圖片提供/陳釙贈
陳釙贈,《04#20’03》,72cm×90cm,2020年。圖片提供/陳釙贈
本月11日在臺北市國立藝術教育館舉辦的陳釙贈「意象.無相」回顧展,除了以充沛生命力及雄渾奔放又具豐富層次感的抽象畫爲主,另外還展出他從事40年大量的建築透視圖及住宅大樓設計等藝色工作的生命軌跡,讓民衆對這位知名藝術家的創作歷程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臺灣抽象畫前輩秦鬆曾說:「繪畫是精神與時間,藝術與現實的結合。」陳釙贈的畫作充分反映出這位大師的言論,他在創作的根源上是緣於建築透視圖的深厚基礎,繼而順暢的轉向運用西方繪畫常用的各種透視法則,而後沉醉在依直覺和想像力爲創作出發點的抽象畫,使他較其他畫家更多些經驗積累與對創作的體悟。
故宮博物院副館長黃永泰在陳釙贈「意象.無相」回顧展中曾做序評論,他說:「這些年陳釙贈脫離框架束縛,師法自然,回到本心-空心、空性,一旦下筆,毫無罣礙,如行雲流水,將自然界的氛圍彙集在方寸畫布。」黃永泰一語道破陳釙贈創作的風格,一種不受空間與時間拘束的藝術家,當他靈光一閃的當下,就已經賦予這幅作品「靈性」,自在揮灑直至畫作完成,縱有小修,不過是更趨完美的過程。
師法自然 下筆行雲流水
這場美的饗宴吸引非常多喜愛抽象畫民衆的參觀,或許部分是對一位藝術家在創作生命歷程的轉折、形成有高度的好奇。陳釙贈表示,有回演講時被問到「你是如何發現自己會畫畫?」我脫口說出「有一天洪水來了,即將滅頂,我才發現我是一條魚,如魚得水啊!」他說,40年來我堅守自己最擅長的透視圖領域,有超過5000張繪製經驗的雄厚基礎,後來我把自己從有框架的訂製畫解放,讓思維自由奔放,悠遊大自然,將從中吸取之日月精華的「光影」盡情揮灑至方寸畫面,直至自覺淋漓盡致的純藝術創作。陳釙贈表示,這次展覽是把自己40年來的經驗與心得做一個分享,也鞭策自己秉持馬拉松跑者的精神,持續不懈。
知名藝評家黃光男在參觀後表示,很難想像幾年前還在建築美學結構下功夫,專注於造形創作的形色工作者,會如此成功的轉型在視覺藝術上的表現。他說,百年來各類藝術美的產生必然與社會發展有關,不論是19世紀開始的印象畫派,或是堅持寫實主義的莫內、後印象畫派的梵谷與高更等,都在發現自己就是藝術美的主體,也就是作者個性的抒發。黃光男認爲,經過幾十年的社會體驗,陳釙贈更明白人生就是生活與經驗,而他內心所要表達的意象,不是現實景色可以滿足他情思,所以他從精密的建築繪圖中,所領悟的「無相」,則是更具「象」相的多元。
純粹美感 沒有框架限制
本次「意象.無相」回顧展中亮點仍然是陳釙贈的抽象畫,看他運用充滿心靈自由、不受物我影響的深厚繪畫基礎,並以純粹式的美感和直接性的揮灑爲創作核心,進而引導觀畫者不自覺進入一種可以產生心靈共鳴且沒有框架限制與精神負擔的美麗世界。
蕭瓊瑞教授曾說:「人能欣賞不具現實形狀或物象的純粹形色,就如同對晚霞和雲朵的欣賞。」陳釙贈的抽象畫相當能反射出這樣的特質,他時常運用油刷在畫布上揮灑出各種形狀和線條,透過這些扭動、點染及當下剎那間揮灑的組合,讓畫面呈現出豐沛的生命力與震撼感,成就一種以「快樂主義」爲原動力的抽象畫風格。中時藝博【快來加入粉絲團按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