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敬驊進Gay Bar「感受同志熱情」超開心 激瘦65公斤拍《刻在》

▲接連2部片都是詮釋臺灣近代史角色,連曾敬驊都想知道自己有哪些特質符合編導對於「古人」的想像。(圖/鏡週刊

圖文/鏡週刊

去年《返校》在媒體試片後,王淨哭到泣不成聲、幾乎沒辦法講話,但是她身邊的曾敬驊就冷靜多了。今年《刻在你心底名字》試片後,陳昊森也哭到不能控制,但身邊的曾敬驊仍舊異常冷靜,還會幫忙遞面紙。就一個演員來說,看着自己在大銀幕上的表現還能神色自若,如果不是剛剛睡着,就一定極度抽離。

當然曾敬驊完全否認這兩種可能,也說自己不是個「冷靜」「冷血」的人,也是會看戲看到哭的,「都要等到回家,纔會有感覺、開始慢慢整理,速度沒那麼快。」而且也是會一哭就停不下來,「我哭超級久!」例如《返校》那場跟學姐道別的戲,半夜12點開拍,卻能哭到早上5點,這真的不是哭功一流,而是職業傷害。

曾敬驊說自己就是典型的,比較慢熟、比較被動的人。就像是演出《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挑戰同志角色,試鏡時候讓導演柳廣輝也無法確定,「跟導演講話,問我一個問題都要想很久。」直到錄完試鏡帶,才覺得似乎有機會可以挑戰一下。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爲了揣摩角色,到同志酒吧跟人交際的時候,「其實跟一般酒吧比起來的話,同志酒吧當然還是會有一點點不一樣。不一樣的是,在他們那邊的朋友非常的熱情。你走進去之後,很快就可以把話題打開。他們是很直接的在問你一些事情,或者跟你交流。我就是比較不會主動跟人家聊些什麼、或丟出話題,但如果是面對到這樣的朋友,我會非常開心。」

也許是個性上的被動、慢熟,讓曾敬驊接連在《返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都飾演臺灣近代史的人物,從白色恐怖時期演到解嚴後的臺灣,但他分明才只有23歲!到底他自認有什麼樣的特質,可以一直演「古人」,又沒有違和感?「《返校》的導演徐漢強說,因爲我有一個很單純的特質,然後是那時候常見、但現在比較少有。我覺得可能跟家庭背景有關係,因爲我家是傳統的教育方式,住在宜蘭鄉下,就標準的鄉下小孩。」但是講完了這些,曾敬驊又說:「我覺得讓我自己講有點尷尬。」唉呀,這真的是「古人」的性格沒錯!

不過曾敬驊說,可以詮釋這些近代史上角色,應該跟體重有關,「拍《返校》的時候非常瘦,那時候62公斤,對我來講是非常瘦,可以說快要過瘦了。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也滿瘦的,約65左右,現在69公斤。只是那時候是真的很瘦,我覺得滿符合那個年代學生該有的樣子。其實那年代有很多學生就是瘦瘦、乾乾、扁扁。」

反而大家覺得演「古人」,應該要戒掉很多現代人小動作,例如一些夾雜中英文的講話方式,或者避免使用現代的詞彙,曾敬驊都覺得不難,「年代感的部分,我覺得還好。因爲去問爸爸媽媽,或去問阿公阿嬤都知道背景的確是那樣,從歷史上面看到的也是,所以我覺得年代感部分不會覺得有哪裡不合理。」反而是詮釋70年代同志角色的情感,難以揣摩。

「因爲在那個年代,其實有很多人家說的『深櫃』,就是埋藏比較深。一直到長大之後,纔開始認同自己,接受自己,敢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給人家看。所以在當時有很多人雖然喜歡男生,但是卻不敢跟家裡說,不敢跟家人、朋友說,甚至已經結婚生小孩了,都已經到了40、50歲,纔敢跟身邊的人說這件事情。」

可是身爲演員,演出每一場戲的時候,都要思考「到底現在對誰誰誰有感情?」「我真的喜歡她(他)嗎?」曾敬驊說最難的部分,就是要演出這種摸不透的特色,「『我現在喜歡的到底是誰?』其實一直到拍完之後,我才搞懂,才慢慢地找到答案。他在學生時期的時候,其實一直在摸索,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對男生,或者是對女生興趣。」

要演出這些以過去臺灣社會爲背景的電影,大家會想知道曾敬驊都怎麼準備。除了找相關的紀錄片、或者當年相關的電影收看,他覺得幫助最大的,就是跟真正經歷過這些事情的人聊天。「《返校》那時候有去找一個老杯杯,就是那個年代的受難者找他聊天。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在同志諮詢熱線有一大羣同志朋友、彼此分享一些心得。」

這些可能在大多數人心中,覺得沒有重提往事的價值,在曾敬驊的眼中,都成了他在大銀幕上完成演出的動力,「因爲那些一路走來很辛苦的人,我自己聽完之後,是還滿有感觸。覺得爲什麼在那個年代的他們會過得如此辛苦?如果他們年輕的時候跟我們一樣的話,很自在做自己,今天一定可以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愛情。」

巧合的是,不管是《返校》還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電影的結尾都是在歷經20、30年後,劇中人已經有了年紀,而且都是另找演員飾演角色老了的樣子。他自己會不會好奇,真的過了10、20年,或者老了以後,看起來會是怎麼樣?「其實我自己也很難想像,覺得可能會跟我阿公像而已吧。」說得對,人家還是不滿70公斤的23歲超級小鮮肉,現在就要人家想像老的樣子未免也太嚴苛了。

曾敬驊今年從大學畢業,成爲社會新鮮人,「剛畢業的時候有點空虛,因爲學生時期真的是一段美好的時光,已經做了一個結束。」因爲上學時每天都有朋友在身邊,「一起上課、來學新的知識、跟你一起出去玩,最後你們做什麼事情都一起。」但是畢業後就只有自己一個人,「開始有些情緒,要自己試着獨處消化掉。整天工作結束之後,回到你的生活,也需要學習、怎麼讓自己調整好,沒有一羣朋友在旁邊陪着你。」

聽起來就好可憐喔。

更多鏡週刊報導【鏡大咖】我之外的我 瘦子E.SO【鏡大咖】唱出部落 阿爆【鏡大咖】走遠路的人 吳克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