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必須加價提車的雷克薩斯,被比亞迪們逼到要國產化?

曾經不加價無法提車的雷克薩斯正在“打骨折”銷售。

在那個被光環籠罩的時代,雷克薩斯這個名字幾乎等同於“豪華”與“尊貴”,是無數車迷心中的白月光。但如今,這位昔日的王者卻不得不放下身段,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艱難求生。原價高達26萬多的雷克薩斯混動SUV,如今最低已探底至18萬多,價格跳水幅度之大,令人咋舌。

據“懂車帝”數據,部分經銷商對雷克薩斯ES的優惠力度已飆升至9萬元,這與昔日加價3~5萬才能提車的盛況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從加價到優惠,這14萬的巨大反差,不僅讓人唏噓不已,更成爲了雷克薩斯市場策略轉變的鮮明註腳。

這僅僅是雷克薩斯“骨折”銷售的一個縮影。雷克薩斯NX、UX等車型也紛紛加入優惠大軍,昔日的高冷姿態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更爲接地氣的價格策略。然而,這種策略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銷量,卻也悄然間侵蝕了雷克薩斯的另一大優勢——保值率。

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公佈的豪華品牌6月保值率排名中,雷克薩斯的名字赫然在列,但排名卻已今非昔比。從昔日的保值率王者,到如今的墊底之選,雷克薩斯三年保值率從87.5%暴跌至58.3%,這近30%的差距,不僅僅是數字上的變動,更是市場對雷克薩斯信心的一次重大滑坡。新車價格的不穩定,如同多米諾骨牌般引發了連鎖反應,二手車市場的冷遇,更是讓雷克薩斯的保值神話徹底破滅。

回望過去,雷克薩斯在中國市場的輝煌彷彿還歷歷在目。那些年,它憑藉着卓越的品質、精湛的工藝以及獨特的品牌魅力,贏得了無數消費者的青睞。最高22萬輛的年銷量,對於單車均價超30萬元的進口品牌而言,無疑是一個銷售奇蹟。爲何雷克薩斯淪落至此?

曾經不加價就等於優惠?

在中國汽車市場裡,如果說有哪個品牌曾以“加價賣車”的姿態傲視羣雄,讓奔馳、寶馬、奧迪都黯然失色,那非雷克薩斯莫屬。

雷克薩斯以其獨特的加價文化,編織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咋舌的提車傳說。特別是雷克薩斯LM的登場,更是將這股“加價風”推向了極致——四座版車型,竟需加價80萬的天價方能收入囊中;即便是普通版,也在巔峰時期傲嬌地要求買家額外支付20-30萬的“入場費”。這不僅僅是對消費者錢包的一次考驗,更是對品牌自信與市場需求的極端演繹。

坊間一直都有:“你們這款車加價20萬能提車麼?”“不好意思先生,我們沒有這麼大的優惠”。這樣的加價提車段子,雖顯荒誕,卻也足以證明雷克薩斯在中國市場的火爆程度。

然而,好景不長,市場的風雲變幻總是讓人措手不及。隨着新能源浪潮的席捲而來,以及中國本土新能源汽車品牌的迅速崛起,雷克薩斯等傳統豪華品牌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比亞迪、蔚來、理想等國內車企不僅在產品創新上屢有建樹,更在服務體驗上樹立了新的標杆,對以服務著稱的雷克薩斯構成了巨大的衝擊。

故事的轉折點,或許可以從雷克薩斯那曾經令人瞠目結舌的保值率說起。在2021年,“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公佈的豪華品牌三年保值率榜單上,雷克薩斯以87.5%的驚人數字傲視羣雄,遠超奔馳、寶馬、奧迪等一衆勁敵。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你買了一輛雷克薩斯新車,開上三年,還能以接近九成的原價輕鬆轉手,這樣的保值率,無疑是雷克薩斯“神”一般地位的最好註腳。

但這一切的輝煌,都建立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市場環境和雷克薩斯獨特的品牌魅力之上。自2005年雷克薩斯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以來,它便以省油、耐用、保值的標籤,迅速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那些年,雷克薩斯最終登上了銷量的巔峰——2021年,年銷量高達22.7萬輛,成爲了無可爭議的No.1。新車價格的堅挺,二手車市場的追捧,共同鑄就了雷克薩斯那不可一世的傲慢。

然而,傲慢終將付出代價。隨着新能源浪潮的洶涌來襲,以及中國本土汽車品牌的強勢崛起,雷克薩斯的市場地位開始搖搖欲墜。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對於傳統燃油車的興趣逐漸減弱,而雷克薩斯在新能源領域的佈局卻顯得遲緩而保守。與此同時,中國本土品牌不僅在技術上不斷追趕,更在服務體驗和智能化方面實現了超越,給了雷克薩斯等傳統豪華品牌前所未有的壓力。

於是,我們看到了雷克薩斯不得不放下身段,加入到降價促銷的大軍中來。曾經的加價神話破滅,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優惠政策的輪番上陣。但即便如此,市場的反應也並未如雷克薩斯所願般熱烈。消費者對於品牌的忠誠度開始動搖,對於價格的敏感度日益提升,雷克薩斯想要重拾昔日的輝煌,顯然已非易事。

面對這樣的市場格局,雷克薩斯從昔日的加價提車到如今的“打骨折”銷售,這不僅僅是價格策略的轉變,更是雷克薩斯在市場壓力下的一次艱難抉擇。然而,這樣的策略雖能在短期內提振銷量,卻也在無形中損害了品牌形象和長期利益。

更令人擔憂的是,雷克薩斯在降價促銷的同時,並未能在產品矩陣和電氣化轉型上取得實質性進展。隨着年輕消費者羣體的崛起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雷克薩斯需要做的不僅僅是降價那麼簡單。它必須加快產品迭代的步伐,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同時,還要在電氣化轉型上加大投入,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市場挑戰。

價格暴跌只是一個開始

從2022年起,國內汽車市場的風向悄然生變,國產新能源車的崛起如同一股不可阻擋的浪潮,將傳統燃油車市場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內卷”深淵,而雷克薩斯,這位曾經以省油、保值、耐用爲傲的王者,也在這場變革中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光環。

國產新能源車憑藉着先進的技術、時尚的設計以及政府對新能源產業的鼎力支持,迅速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一時間,街頭巷尾,綠牌車成了新的風景線,而傳統燃油車市場,則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時間流轉至2023年,雷克薩斯也不得不面對現實的衝擊。在華銷量的暴跌如同一記重錘,敲響了警鐘。爲了挽回市場,雷克薩斯ES不得不放下身段,從曾經的加價提車,到如今的平價乃至降價銷售,這一轉變,不僅是對市場壓力的妥協,更是對品牌自身的一次深刻反思。然而,即便如此,銷量依舊未能止跌回升,反而如同脫繮的野馬,一路下滑。

而這一切,僅僅是個開始。隨着2024年的到來,新能源浪潮的衝擊愈發猛烈,豪華品牌陣營中,奔馳、寶馬、奧迪乃至保時捷,這些曾經的豪車品牌也紛紛加入了降價大軍,部分車型的價格甚至直接腰斬。雷克薩斯,這位曾經的“加價王”,如今也不得不隨波逐流,進一步加大優惠力度。

據“懂車帝”發佈的數據,雷克薩斯ES的優惠幅度已高達9萬元,從加價3~5萬到優惠9萬,這14萬的巨大反差,不僅是雷克薩斯市場策略的徹底顛覆,更是品牌地位下滑的生動寫照。

雷克薩斯NX、UX等車型同樣未能倖免,優惠力度之大,讓人咋舌。新車價格的不穩定,直接導致了雷克薩斯保值率的進一步下跌,昔日的“保值神話”如今像是笑談。在這場新能源與傳統燃油車的較量中,雷克薩斯似乎已經失去了方向。

隨着國內汽車市場的加速變革,雷克薩斯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國產化能救雷克薩斯嗎?

目前,雷克薩斯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銷量滑坡、加價紅利崩塌。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困境,雷克薩斯似乎找到了新的出路——國產化。

這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業界多年的熱議話題。近期,彭博社的一則報道更是將雷克薩斯國產化的傳聞推向了風口浪尖。據報道,豐田正準備在上海獨資設立雷克薩斯工廠,專攻高端電動汽車的生產。這一消息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漣漪。

據報道,豐田與上海政府的談判正如火如荼,意圖避開合資的繁瑣與束縛,獨自享受國產化的紅利。然而,截至目前,雷克薩斯及豐田方面均未對此事作出正式迴應,一切似乎還籠罩在迷霧之中。

但不可否認的是,雷克薩斯國產化的步伐已經悄然加速,這背後,是現實利益最大化的理性抉擇,也是市場壓力下的無奈之舉。雷克薩斯在燃油車時代的輝煌已成過往,面對新能源浪潮的衝擊和二線豪華品牌的激烈競爭,它終於意識到,國產化或許是挽回局面的最後一張王牌。

然而,遲來的救贖,真的能夠挽救雷克薩斯嗎?答案或許並不那麼樂觀。回望過去,雷克薩斯之所以遲遲不願國產,背後有着複雜的考量。一方面,它需要平衡廣汽與一汽兩大合資夥伴的利益關係,避免內部紛爭;另一方面,更關鍵的是利潤問題。在燃油車的黃金十年裡,雷克薩斯憑藉進口身份享受着高額的利潤回報,一旦國產,這部分利潤勢必將被合作伙伴分走一部分,這是雷克薩斯所不願看到的。

但如今,市場格局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二線豪華品牌整體表現疲軟,一線豪華品牌更是通過降價策略進一步擠壓市場空間。雷克薩斯的品牌價值和溢價能力,在激烈的價格戰中已大不如前。此時選擇國產,究竟是力挽狂瀾的壯舉,還是步入更深泥潭的開始?

國產化對於雷克薩斯而言,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能夠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更好地適應中國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品牌需要面對更爲複雜的市場環境和供應鏈挑戰,同時還要與合作伙伴分享利潤,這無疑會對雷克薩斯的盈利能力造成一定影響。

更爲嚴峻的是,國產化並非萬能藥,它無法解決海外車企所有的問題。在新能源時代,消費者對於品牌的認知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們更加註重產品的創新力、智能化水平以及用戶體驗。如果雷克薩斯僅僅依靠國產化來降低成本、提升銷量,而忽視了這些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那麼它很可能只是在重蹈覆轍,無法真正走出困境。

如今的雷克薩斯,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是繼續“打骨折”銷售以換取短期銷量?還是從根本上進行變革以重振雄風?這可能不僅是雷克薩斯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所有傳統豪華品牌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必須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