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的傷心 良有以也

李福生

不久前,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來到鹿港參觀鹿港的桂花巷藝術村,並與地方文化代表暢談如何保存歷史文化建築,但她說,來到鹿港,看到傳統與現代的建築並陳,內心有很深的破碎不完整歷史感,這令她感到很傷心

蔡英文的傷心良有以也,在報紙上常有讀者爲文呼籲須善加保護審查中的文化資產,希望藉此讓人們能透過這些文化資產來認識古往今來的人文薈萃與增加對這片土地的熱愛,然不容否認的是,文化資產總是隨着時間而荒廢傾圮,故而如何能讓這些歷史建築再度展現其往日動人生命力,在彙集人潮的同時來爲歷史留下最好的見證,便是現今政府文化部門所應思索與努力的目標及方向。

鎮內,鹿港八景中的「楊橋踏月」是集合社區營造力量來整建成功的,在鹿港文史名家葉大沛的鹿谿探源中有一段「楊橋月明日黃花」的文字是如此描述:「楊橋雖已逝,皓月當空大道窄巷古碑復幽禁,後之來者,欲尋跡而不得,欲訪古碑而無從,楊橋踏月,名存實亡,可以休矣!」。

可是,如今,在社區營造的力量下,民衆自動自發打造楊橋踏月的風光,終使睽違近百年的歷史建築重現眼前,現今楊橋公園柳樹垂腰,鯉魚戲池荷花羞嬌,夜晚涼風木橋,明月當空,於上漫步真乃心暢神怡;整體環境在符合歷史情境的規劃下極盡妍美,讓人有入楊橋即入歷史之感,此由民間自行出資動工興建之鹿港美景,在時間的縷縷幽情中重現生命,又再度成爲地方寶貴的文化資產,假日遊客如織。

蔡英文說,祖先留下來最有價值的事物需要關懷,現今便是保存的好時機,如今的競爭力在於人文問題,而文創產業則是很珍貴的資產,需要用心耕耘,善哉斯言,可是如今政府關於古蹟與文化歷史建築的保存,始終無法令民衆滿意,古蹟與文化歷史建築必須傾圮到一定的毀壞程度,需透過媒體的報導纔會獲得政府文化單位的重視,這種文明的延續欠缺生命化,更道出目前政府文化單位並無足夠的政策將重點放在文化保存上,文化歷史建築的相關保存政策實有待加強。

一位讀者黃如輝投書中國時報時論廣場,呼籲地方政府爲管轄區域內成立「古蹟健檢普查團」與「古蹟銀行」,將相關古蹟修復人士納入健檢團,爲古蹟做定時的檢查,地方也應積極爲古蹟開闢財源,鼓勵大衆定時小額捐款成立「古蹟銀行」,並請邀專業經理人進入古蹟銀行,對古蹟等歷史建築的臨時經費或維修經費提供挹助,也可以提供被認定爲古蹟的建物所有人得到相對的保障。

基於前述,集合民間的力量修復古蹟與文化歷史建築,已有成功之例可尋,而無論是企業認養古蹟,或是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共同進行古蹟文化歷史建築保存,在與當地民衆充份溝通,瞭解地方需求後,一個真正修復古蹟與文化歷史建築成功的典範始可誕生。

●作者李福生,現居彰化縣鹿港鎮,自由撰稿人。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