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爾來了」還有羅馬柱、小天使 臺灣府城隍廟獲宮廟博物館認證

臺灣府城隍廟「宮廟博物館」認證,大算盤也是該廟特色。記者吳淑玲/攝影

臺南市政府今天舉辦臺灣府城隍廟舉辦「宮廟博物館認證」授證儀式,市長黃偉哲親自出席頒發宮廟博物館認證,表揚廟方積極地推廣廟宇傳統藝術,廟方在授證儀式發表全新出版的中、英文物導覽手冊,以及推出針對全廟的線上語音導覽系統,除了府城4大名匾「爾來了」之外,高達150多件精彩的傳統工藝作品,甚至龍柱還隱藏「小天使」的西方元素,值得民衆發掘品味。

臺灣府城隍廟長年自發針對自有文物、器物和儀式拍照記錄和造冊,也在廟內空間規劃文物館,展示曾使用過的祭祀文物及1997年大整修時特別留下的建築構件與相關工藝品。今年文物館空間經重新佈局、增加中英文標示和解說之後,再度對外開放,也印製文物館導覽簡介提供拿取,讓文物館功能更加完備,致力全面向推廣廟宇的文化藝術。

文資處長林喬彬表示,府城隍廟「爾來了」匾額廣爲人知,還有三川殿正門左右身堵的木雕,以八仙過海和水淹金山寺爲題,人物姿態表情逼真,以及正殿四點金柱上的鰲魚雀替,以喜怒哀樂四種表情呈現,象徵人間變化無常,民衆在參拜之餘,可駐足細細品味與欣賞有趣的廟宇工藝。

主委郭榮哲表示,今天邀請黃欣、吳森玉、商希綬等不同時代府城仕紳的後代參與觀禮。黃欣曾任總督府評議員,與曾任高砂區長、臺南州協議會員的醫生吳森玉,連袂倡議重修臺灣府城隍廟並捐贈不少作品;嘉慶年間府城望族商希綬也曾捐贈正門石柱。因此廟門龍柱纔有羅馬柱、小天使等西方元素融入其中。

因臺灣府城隍廟歷經多次重修,各時期的修建都仰賴當時地方重要仕紳的捐獻,或是一對龍柱,或是一堵彩繪壁畫,廟宇才得以在多次翻修後能維持至今;上面的落款更見證着臺南地方文史變遷的過程。授證儀式上邀請這些府城仕紳後代共同見證祖輩的捐贈保存至今,深具意義,也能借此機會讓更多人認識。

市長黃偉哲表示,臺南是宗教之都也是文化之都,感謝各界對於共同保存並傳承臺南的傳統工藝的支持與認同,臺灣府城隍廟成爲第5間榮獲宮廟博物館的廟宇,象徵着南市積極致力於傳承傳統工藝珍寶;期盼共同實現「宮廟即傳統工藝博物館」的願景,透過認證廟宇的示範,向大家展現臺南文化及宗教之美。

臺南市文資處表示,臺南市從2022年起率全國之先推動宮廟博物館計劃,透過培力輔導、展示推廣及認證表揚,加深廟宇及市民對無形文化資產的認同。「宮廟博物館」試辦14間廟宇,目前已有天壇、南鯤鯓、東隆宮及興濟宮,臺灣府城隍廟爲第5間授證的廟宇,明年起開放由宮廟申請。

臺灣府城隍廟獲「宮廟博物館」認證,廟方有中英文導覽服務,其中「爾來了」匾額最廣爲人知。記者吳淑玲/攝影

臺南市長黃偉哲(左)頒贈臺灣府城隍廟「宮廟博物館」認證。記者吳淑玲/攝影

臺灣府城隍廟獲「宮廟博物館」認證,廟方有中英文導覽服務,其中「爾來了」匾額最廣爲人知。記者吳淑玲/攝影

臺南市長黃偉哲(左五)頒贈臺灣府城隍廟「宮廟博物館」認證。記者吳淑玲/攝影

臺灣府城隍廟主委郭榮哲指出龍柱的設計是中西結合,有小天使及羅馬柱的造型。記者吳淑玲/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