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年臺灣府城隍廟 龍柱竟有西方「小天使」

臺灣府城隍廟的廟前有一對龍柱,上頭竟然有小天使,讓觀者嘖嘖稱奇。(曹婷婷攝)

正殿四點金柱上的鰲魚雀替,各爲喜怒哀樂四種表情,象徵人間變化無常。(曹婷婷攝)

臺南市長黃偉哲(左五)今天頒發「宮廟博物館認證」予臺灣府城隍廟。(曹婷婷攝)

創建於明永曆23年(1669年)的臺灣府城隍廟,保存豐富文物,廟方典藏155件文物,最古老的是逾200年石柱,最讓嘖嘖稱奇的是,廟前一對1937年龍柱竟有西方元素「小天使」,可愛小天使在龍柱現身,毫不違和。

以「爾來了」匾額聞名的臺灣府城隍廟,9日獲臺南市政局文化局「宮廟博物館」認證,由市長黃偉哲頒發證書,同時也是臺南市第5家獲得宮廟博物館認證的廟宇。

臺灣府城隍廟主委郭榮哲說,廟前的一對龍柱由地方仕紳黃欣、醫生吳森玉奉獻,由於日據時期的仕紳因接受西方文化,於是把西方文化融入廟宇,底座還使用羅馬式建築手法,這在臺灣廟宇龍柱雕刻都十分罕見。此外,正殿四點金柱上的鰲魚雀替,各爲喜怒哀樂四種表情,象徵人間變化無常,也值得一探究竟。

臺灣府城隍廟長年自發性針對自有文物、器物和儀式進行拍照記錄與造冊,也在廟內空間規畫文物館,用心典藏並展示曾使用過的祭祀文物,以及1997年大整修時,特別留下的建築構件與相關工藝品。

今年文物館空間經重新佈局、增加中英文標示和解說後,再度對外開放,廟方配合授證,也同步發表全新出版中英文的文物導覽手冊,內容融合廟內文物和傳統工藝介紹,一冊在手就能全面洞悉府城隍廟歷史文化與藝術,同時也推出線上語音導覽系統,方便參觀民衆邊看邊聽,成爲推動「宮廟就是博物館」的絕佳典範。

郭榮哲說,宮廟博物館授證對於廟宇工藝永續做了最好示範,讓後代子孫能瞭解廟宇工藝的可貴,尤其府城隍廟有許多「珍寶」,值得被更多人認識。

今天授證儀式上,廟方特別邀請黃欣、吳森玉、商希綬等不同時代府城仕紳後代觀禮。黃欣曾任總督府評議員,與曾任高砂區長、臺南州協議會員的醫生吳森玉,連袂倡議重修臺灣府城隍廟,並捐贈不少作品,嘉慶年間府城望族商希綬也曾捐贈正門石柱。

由於臺灣府城隍廟歷經多次重修,各時期修建都仰賴當時地方重要仕紳捐獻,廟宇才得以在多次翻修後能維持至今;落款更見證臺南地方文史變遷的過程。文資處指出,授證儀式邀請多位府城仕紳後代見證祖先輩捐贈,深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