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去年15家企業併購後下市,創新高
2018年臺股下市公司高達19家,商店街及理隆私有化,必翔及華美二家財報出不來慘遭下市命運,其餘15家公司均爲併購後下市,創歷年來新高。這種變化,主因有二,一爲內有家族事業第二代不願接班的壓力,二爲外有強大產業競爭,讓業者不得不借由併購打大聯盟,爭取打進世界盃的機會。
2018年併購下市家數達15家,遠高於2017年的10家及2016年的2家,一改企業主「寧爲雞首,不爲牛尾」的心態。對內,臺灣傳統家族開始面對第二代不願接班壓力,父執輩的經營者大喊「不如歸去」。對外,產業面受到蘋果、華爲及OPPO等大廠越來越大,上游供應鏈被迫跟着被養大,小廠因爲接不了大訂單,唯有與大廠「接地氣」才能打贏這場殊死戰。
生技業於去年也有二家被收購,也是着眼於大廠結合,或是藉由國際資金加持,以重新打包未來在海外掛牌,大舉拉高身價。
2018年臺灣最大規模的併購案以日月光與矽品合體的「日月光投控」最受矚目,二家公司合併後市值逾2,400億元,成爲全球第一大封測廠,強強聯手地位不可動搖。
然去年併購最給力爲國巨集團,董事長陳泰銘打着臺版「被動元件大聯盟」旗志,2018年連七並,國巨以73元溢價合併君耀-KY、斥資7.4億美元買下美國天線廠普思,子公司奇力新以股權交換方式併購美磊及美桀,孫公司凱美合併帛漢及未上市佳邦,總併購規模約在500億元。這還不包括2018年12月凱美斥14.64億元,以每股108元取得同欣電持股8.05%。
國巨2018年股價由年初353元起漲,7月3日衝上1,310元最高價後崩跌,但陳泰銘的事業版圖也在去年風生水起,今年國巨集團的營收上看800-900億元大關,現金部位仍高達300億元,併購大業持續進行,產業領域往高階及車用領域佈局。
正崴集團旗下的崴強、勁永及光耀科也「三合一」,新公司永崴控股於2018年10月1日掛牌,市值逾46億元,規模偏小,效益也未顯現。隨臺股盤中逐筆交易制度將於2020年初實施,證券商也進行整合,元富證券與新光金控進行合併於10月1日下市,上市櫃掛牌的證券商僅剩羣益證、致和證、宏遠證、康和證、大展證、大慶證及福邦證等公司。
另外,命臨虧損不得不轉型的則有昱晶、昇陽科及新日光合並,新日光成爲存續公司。商店街與蝦皮流血戰造成2017年每股虧損高達43.25元,母公司網家則主動申請終止上櫃,以私有化模式由大股東以每股44元價格購回,私有化規模約15億元。
至於2018年被外資併購的公司僅有三檔,二檔生技及一檔通訊股,其中二檔生技公司在外資祭出百億元聘金,決定在臺灣資本市場劃下句點,經營者安然下莊,皆大歡喜。業者認爲,外資來臺併購速度加快,顯見臺灣企業的實力已逐步獲國際大廠認同,也具國際化地位,同時也具有加入世界盃的實力。
生技股冠科-KY去年被日商JSR合併,以每股現金對價75元,於5月31日終止上櫃,收購金額逾百億元,醫材廠百略亦在外資摩根士丹利旗下滿得投資以84.74元收購,總收購金額近百億元。而通訊股科納-KY亦被美NASDAQ掛牌的II-VI以每股52.6元溢價58.67%進行反向三角合併,規模約25億元,小而美的優質企業一樣會受到外資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