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藍天綠地 爲東西湖添彩 武漢市東西湖區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着力建設優美生態環境

府河溼地羣鳥“舞翩翩” 郭賢樂/攝

東西湖,因水得名。凌空俯瞰,這裡湖泊密佈,青山滴翠。徽派民居建築依漢江而建,仰韶文化遺址馬頭譚默默見證悠遠的時光。碧波盪漾的金銀湖,曾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處;熱鬧喧囂的東方馬城,以國際賽事蜚聲海內外。現代與傳統,靜謐與激越,都在這裡和諧共處。

天地之大,黎元爲先。爲守護好這一幅和諧畫卷,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深入貫徹生態文明建設指導思想,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落實環保工作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制度,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着力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切實改善轄區環境質量

5年來,東西湖區累計用於生態建設的資金投入達30.22億元,實施了“碧水藍天”“增綠添彩”等生態工程,被授予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區等榮譽稱號。

嚴控企業落戶第一道關,從源頭保障水環境質量

清晨在金銀湖溼地公園感受吐故納新的城市呼吸,中午到府河溼地看飛鳥翔集——東西湖的水既串聯起了水路要道,也給了城市休憩空間,更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核心。

東西湖區把無環境污染作爲企業落戶的第一道門檻,堅決對污染項目說“不”,從源頭上阻斷污染源。2011年以來,共拒批選址不當、規劃不符、環境風險大的項目24個,涉及投資約220億元。嚴格落實環保“三同時”制度,共完成“三同時”驗收項目439個,總投資約277.65億元,其中環保投資6.78億元,新增污水處理設施56臺(套),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5023噸/天。

大力建設城鎮集鎮污水處理廠,快速提高東西湖區污水集中處理能力;持續推進污水收集主支幹管網建設,累計建成約470公里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污水提升泵站15座、截污閘11座,大幅提升了全區污水集中收集能力。此外,實施金銀湖、徑河等湖泊河流截污和綜合整治工程,完成金銀湖水系連通、黃獅海水體連通等工程,動態水網初現雛形,智慧湖泊遠程監控系統投入使用。

同時,東西湖區全面推進湖泊溼地修復、碧水藍天、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等十大生態環境和保護工程。區政府投資4000餘萬元,對10家規模畜禽養殖場及集中養殖點進行了污染整治,累計關停126個散養點,實現了禁養區畜禽養殖全部搬遷退養。爲控制水產養殖污染,全區26個湖泊“三網”設施的拆除率達到了100%,嚴格實行不投肥、不投藥、不投飼料,全面施行湖泊退養。

經過一系列整治,全區河流、湖泊水質總體保持穩定。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達標率爲100%,兩個自來水廠取水口31項指標均達到功能區標準;府河監測斷面水質27項指標均優於功能區Ⅴ類標準;湖泊水質總體趨於好轉,5個重點湖泊污染物超標項逐步減少,主要污染物濃度逐步下降,湖泊水體中主要污染物爲化學需氧量和總磷。與2016年相比,東大湖、銀湖、金銀潭水質好轉,杜公湖水質穩定。

垃圾場變身城市綠肺,居民獲得生態紅利

東西湖區將生活垃圾場轉化爲城市綠肺,在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同時釋放生態紅利。金口垃圾場向園博園的華麗轉身,讓東西湖區居民從環境惡化的受害者轉變爲生態修復的受益者。

東西湖區對金口垃圾場採用封場覆蓋方式,利用好氧技術和垃圾滲濾液及填埋氣處理系統實施生態修復,修復後成爲第十屆中國(武漢)國際園林博覽會核心區域。原來的垃圾場成爲“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生態景觀帶,栽植苗木近5萬株,綠化面積達到176公頃,形成城市綠肺。據測算,園博園每年可吸收煙塵6.35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同時可有效減輕噪聲污染,降低地表溫度。

在生態保護面前,再緊要的工程也可以放慢腳步;在綠色空間拓展時,最金貴的地段也不用於開發。

金銀湖是漢口地區面積最大、生態最好的城中湖,擁有1.2萬畝水域面積,湖區以綠色生態和自然水系爲景觀主題,在4.2萬米的湖岸線上佈滿垂柳、蘆葦、菖蒲等各種植物。

在環金銀湖綠道建設中,區城鄉建設局不僅注重綠道與原有湖汊、湖灣的生態融合,並且在生態脆弱敏感地區,還專門對工程建造工藝進行了改良。區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環金銀湖部分原生態溼地區域內,他們不惜“金彈打鳥”,放棄大型機械設備,在湖泊的保護圈內採用純人工方式搭建綠道,以減少作業面,“儘管成本高了些,但是值得”。

“多拆少建、只拆不建,儘量擴大居民的綠色活動空間。”上述負責人介紹,在舊城改造中,金銀湖區堅持綠色引領,最大程度讓綠於民。

實施吳家山“顯山透綠”、架子山山體復綠等項目,建成碼頭潭文化遺址公園、極地海洋公園等一批公園和小遊園,完成金銀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升級改造,杜公湖獲批國家級溼地公園。實施環區、環湖、環山“三環綠道”工程和主幹道景觀道路綠化工程,建成綠道75公里,城市景觀路逐漸增多,道路林蔭逐漸增大。目前,全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爲9.86平方米,均超過國家園林城市標準。

研究大氣污染防治對策,熱解技術將秸稈變廢爲寶

作爲秋冬季節城市空氣污染主要污染源之一的秸稈,在東西湖區搖身一變,成了廚房裡的清潔能源。東山、慈惠街道的秸稈天然氣化站讓當地農民結束了秸稈焚燒的歷史。球形的罐子,採用生物質熱解乾餾技術,“吃”進秸稈、樹枝,“吐”出來的是烷類等可燃氣體,儲存在罐體中,通過管網配送給農民使用。每噸秸稈能產生270立方米可燃氣,每個儲罐可以保證1000戶人家一天的穩定用氣,可減少2.1公斤煙塵顆粒污染,相當於少用0.54噸標準煤。

東西湖區開展大氣污染物來源解析及防治對策課題研究工作,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全面完成禁燃區內燃煤鍋爐綜合整治任務。2017年,共完成123臺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或拆除工作。對區內機動車尾氣污染加大整治力度。自2014年10月啓動黃標車提前淘汰工作以來,通過申請補貼淘汰、強制註銷等方式,共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19561臺。有序推進餐飲油煙污染治理,嚴把餐飲行業准入門檻,從源頭控制餐飲油煙污染,並對餐飲經營單位和居民家庭餐飲油煙直排設施進行改造。嚴格執行秸稈露天禁燒規定,加大宣傳力度,抓好源頭管控,積極推廣秸稈綜合利用。強化工地及道路揚塵污染整治,嚴格落實工地文明施工規定,科學合理安排環衛作業模式,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

2017年,東西湖區空氣質量改善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區PM10和PM2.5濃度均值爲分別86微克/立方米和51微克/立方米,空氣優良率達到70.7%。與2016年相比,PM10和PM2.5日均濃度值分別下降9.5%和8.9%,空氣優良率上升10.9個百分點。

區、街、社區大隊)三級監管,形成污染整治合力

東西湖區始終堅持環境保護工作“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各負其責”的基本原則,牢固樹立“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管業務必須管環保、管生產經營必須管環保”的理念,進一步增強了各級領導幹部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嚴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出臺的《武漢市環境保護管理職責規定》要求,認真組織全區各職能部門和街道辦事處落實各自職責範圍內的行業監管、專業監管、直接監管和綜合監管工作,切實履行環境保護職責。

建立東西湖區環境污染問題長效管理機制,形成了區、街、社區(大隊)三級監管體系。進一步強化部門聯動,增強污染整治合力,形成了區委、區政府統領全局,有關部門、單位各司其職,全社會齊抓共管的環境保護新格局。

加大了對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工作的督查督辦力度。對環保職責履行不力,突出環境問題整改不及時、推進不力、成效不明顯的單位和個人,依法依規嚴肅問責。僅在中央環保督察期間,東西湖區針對環境保護履職不到位問題就問責9人,約談14人。

未來,東西湖區將繼續嚴格執行相關環保法律法規,完善環保制度建設,保持環境執法的高壓態勢,深入貫徹落實“水十條”“氣十條”“土十條”等環保措施,依法嚴厲打擊違法排污、違規建設項目等各類環境違法行爲,重點整治國家和省、市重點督辦的突出環境問題,全力解決損害羣衆利益、羣衆反映強烈的環境信訪投訴問題。

花褪殘紅,綠水人家繞,阡陌相交,引南山遠眺。秀美東西湖,發展的腳步不停歇,生態環境保護的腳步不落後,在環繞而過的漢江波光裡,寫下綠色宜居新篇章。 (劉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