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崔雅娟、張鬱柏》傳統填鴨考試改得掉嗎?

示意圖/Shutterstock)

爲了迎接12年國教,我國小學的教學方式逐步改爲「素養導向式教學」,以「學生中心」,並以「情境教學」爲主軸,希望引導學生跳脫傳統考試爲導向的學習思維,培養適應現代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的「素養」,讓學習與生活結合,透過從中做學,實踐全人能力多元發展

但是,身爲教育工作者與體驗者,我們看到的是:理論與現實之差距,不可以道里計。

教育部所提的教育理想非常美好,許多教育工作者在進入教學現場「前」也非常向往。但一腳踏入教育職場後,看到的現實是:多數學校教師家長補習班依舊採用傳統的「知識灌輸教學方式,亦即以「教師爲中心」的模式來教學,強調教師怎麼教而非學生怎麼學。同時,家長往往覺得教師教導孩子未來「聯考(雖然現在的名稱都不叫做聯考)會考的」最重要,不需要教導對考試成績無直接幫助的「情境式教學」。甚至,放學後勤跑補習班的文化也沒有消弭。以我們的觀察,我國的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之下,未來仍會傾向追求明星學校。12年國教的教育改革真的有成效嗎?還是隻是紙上的夢想而已?對此,本文想以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以下幾點教育改革建議。

首先,以現今12年國教推動的核心素養爲例,其特別強調教學法之「三面九項」內涵,但來到教育現場,多數的教師卻是一問三不知。由於當今的教育政策並沒有強制規定教師須修習指定課程或通過鑑定來確保專業知能的更新,因此許多新的政策或教育模式的推行往往成爲掛在壁上的裝飾品而已。本文認爲醫師及律師的進修模式足以作爲借鏡,也就是說,執業後必須於特定時間內完成一定學分的進修,否則工作資格將會受影響。藉此確保專業工作者能夠注意並認真遵守新政策與制度。又,目前多數的研習會,皆由各校指派資淺的教師參與,造成資深的教師無法更新其教學模式,與12年國教課程總綱所提及的:「教師應自發組成專業學習社羣,共同探究與分享交流教學實務;積極參加校內外進修與研習,不斷與時俱進」有所相違,情境教學此類有別於既有填鴨式教學的新教育模式,自然無法落實於實際教學場合。

其次,多數家長並不瞭解最新的教育政策,因此素養的學習恐怕中斷於家庭內。家長們或許有耳聞「12年國教」、「素養導向學習」等專有名詞,但對於其內涵意義未必瞭解,此時當補教界將「補素養進頂尖學校」的廣告單置於家長面前時,許多家長寧可相信補習班的「速成學習」,造成以「長期培養」爲中旨的素養學習無法實踐。又,以我們的親身觀察,去補習班的學生多爲家庭經濟較優勢的學生,此類學生的在校成績往往名列前茅。由於考試製度考試內容未能配合素養教育作出改革,仍以「成績分數」而非「級距」,且內容仍以大量「硬知識」爲主,造成透過補習班追求高成績的文化未能有效改變。

最後,有關「教師與學生人數比」,以學生爲主體的素養學習模式鼓勵採用「小班制」教學,但現階段的教育現場,一位公立學校的教師仍需要負擔約20位甚至更多的學生,更遑論私立學校狀況。因此每位老師並無法顧及每位學生的素養髮展及學習狀況,導致傳統大班制的「老師寫黑板、學生在座位做筆記」的教育模式仍爲主流。

12年國教不是隻有老師要負責。事實上,每次教改無論成敗,大家都習慣批判教師,卻沒想到教師也被朝令夕改,不斷「加碼」的教改弄得苦不堪言。這次的改革既然以「自發」、「互動」、「共好」爲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希望使學生於學習的過程中成爲一位「主動學習者」,教師則負責在一旁引導,協助連結既有的先備知識與新知識。那麼,爲達成此理想,就必須多方共同合作進行。除了需要有關單位制訂相關制度完成配套措施,例如大學學測的分數門檻降低,或書審面試的加權比例加重以反應學生考試外的能力發展,更有待讀者(包括家長與學生)與我們一同改變既有學習思維,擺脫傳統的灌輸式學習思維,方能使素養學習的內涵深耕於學生心中,使學生真正成爲自發、擅互動且與同儕共好的未來主人翁

(作者崔雅娟臺北市立大學教育系研究生、國小教師、大九學堂第一屆學員張鬱柏理律文教基金會法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