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魚蝦扎到手,爲什麼會截肢
充滿着春節氣氛的廚房裡,你在準備拿手好菜——油燜大蝦、紅燒比目魚、蒜蓉生蠔、清蒸鱸魚。
砧板上水花飛濺,魚蝦正準備成爲大餐的主角。一個不小心,你被看似不起眼的魚鰭和蝦頭“咬”了一口。
傷口微微刺痛,你甩了甩手,繼續處理食材。
但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傷口真的可以置之不理嗎?
在你清洗魚蝦的時候,稍不留神“咬”傷你的,一般是魚鰭中的刺以及蝦的額劍和尾節。
爲了防禦和使捕食者難以吞食,一些魚類進化出由鰭條形成的刺,這些刺可能分佈在背鰭、胸鰭、臀鰭和腹鰭上[1]。
而如果你經常吃蝦的話,會發現蝦身上有兩個最尖銳的結構,一個是蝦頭處像鋸齒一樣的結構,叫做“蝦槍”或者“額劍”,是蝦用來防禦和攻擊的武器,另一個是蝦尾處的尾節。
魚類的骨骼圖解 / Wikimedia Commons
這些與海水親密接觸過的魚蝦們,可能帶着數種細菌,沿着你手指上極其微小傷口裂口,侵入你的體內,造成嚴重的感染。
一般來說,先天的免疫系統包含一個相互作用的機制,能夠在你皮膚受傷時迅速地作出反應,抵禦細菌的入侵,清除微生物污染[5]。
但有些細菌能夠快速地逃避你發起的免疫反應,或者繞過你的防禦機制,促進感染過程,比如創傷弧菌和海分枝桿菌——兩種能引發嚴重病變的細菌[5][6]。
在處理活魚或活蝦時,它們可能會突然彈跳,導致你的手被劃傷 / 圖蟲創意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在2019-2021年共診斷因魚蝦等水產品刺傷致海分枝桿菌感染211例,其中海鱸魚刺傷佔24.17%[2]。而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等都有因魚蝦刺傷感染海洋創傷弧菌致膿毒症的病例[3][4]。
創傷弧菌是一種與傷口感染有關的侵入性致命海洋細菌[7],分佈極廣,自然生存於近海、海灣的海水及海底沉積物中。海魚、蝦類、貝類等海洋生物都有可能攜帶該細菌[8]。
而海分枝桿菌是引起人類機會性感染的最常見的非典型分枝桿菌之一,它的感染嚴重程度非常廣泛,可能自發癒合,也可能深度持久感染[6]。
除了海產品刺傷皮膚感染,進食生的或未熟的海產品也可能會感染創傷弧菌 / 圖蟲創意
就在你無視傷口,繼續處理魚蝦時,那些與傷口接觸的“歹毒”細菌已經在你的體內安營紮寨,迅速繁殖。
海分枝桿菌的侵入會導致皮膚感染,甚至使深層組織中產生肉芽腫性病變,還可能發展爲腱鞘炎、關節炎和骨髓炎[6]。
而若是不幸被創傷弧菌感染,在嚴重的情況下,超過一半的患者在症狀出現的24小時內會出現蜂窩組織炎,並伴有大皰或瘀斑,甚至惡化爲壞死性筋膜炎或壞疽[9],最壞的結果可能會是截肢。
當指腹疼痛加劇,傷口開始發紅、腫脹,你意識到該處理傷口了,卻只用自來水簡單地衝洗,貼上了創可貼,而這又爲細菌的繁殖和傷口的感染創造了條件。
漁業工作者接觸海洋生物或海上作業時手部刺傷,發生的手部慢性感染較多 / 圖蟲創意
一方面,在小而深的魚刺傷口上貼創可貼,不僅不利於傷口分泌物的排出,還促進了一些厭氧菌的生長繁殖;另一方面,就醫不及時和不當的創口清洗可能致使雜菌感染,使後續的診斷更加困難[10]。
又過一段時間後,你才發覺手指已經明顯的不對勁了,腫脹明顯,疼痛加劇,甚至還出現了四肢乏力、頭暈發熱的症狀,你急匆匆地趕去醫院,卻爲時已晚。
侵入體內的創傷弧菌會產生細胞外酶和毒素,導致皮瓣局部穿通血管遭到破壞,筋膜上方的皮下組織壞死[12]。
在免疫功能障礙的人羣中,創傷弧菌的“攻擊”很難被抵抗[11] / 圖蟲創意
其實,在被魚蝦扎到的那一刻,你就該注意了。正確的處理是要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傷口,再用酒精或碘伏擦洗消毒,儘可能把傷口清理乾淨,簡單包紮後到醫院就診。
個人預防纔是不被感染的第一道防線。當你在廚房裡與魚蝦“搏鬥”時,避免感染最好的方式還是戴上手套,不要讓“大魚大肉”成爲你快樂的“隱形刺客”。
參考文獻
[1]Price, S., Friedman, S., & Wainwright, P. (2015). How predation shaped fish: the impact of fin spines on body form evolution across teleost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1819.
[2]姚夢園,槐鵬程,朱佳明. (2023).2019—2021年山東省某醫院海分枝桿菌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學特徵分析. 中華皮膚科雜誌(04),294-300.
[3]鄭林洋,曾允富,王溶. (2020).一例下肢被海魚刺傷感染創傷弧菌報道並文獻複習. 海南醫學院學報(5),383-387.
[4]周慧萍,李宇華,陳永春. (2023).臨牀藥師參與1例海洋創傷弧菌致膿毒症病例的藥學實踐. 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3),168-171.
[5]MacLeod, A. S., & Mansbridge, J. N. (2016).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in Acute and Chronic Wounds. Advances in Wound Care, 5(2), 65-78–78.
[6]Emad Hashish, Abdallah Merwad, Shimaa Elgaml, Ali Amer, Huda Kamal, Ahmed Elsadek, Ayman Marei, & Mahmoud Sitohy. (2018). Mycobacterium marinum infection in fish and man: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a review. Veterinary Quarterly, 38(1), 35–46.
[7]Do Nascimento, S. M. M., Vieira, R. H. S. D. F., Theophilo, G. N. D., Rodrigues, D. D. P., & Vieira, G. H. F. (2001). Vibrio vulnificus as a health hazard for shrimp consumers. Revista Do Instituto de Medicina Tropical de Sao Paulo, 43(5), 263-266–266.
[8]劉少偉,阮贊林.(2012).海洋生鮮美味之隱憂——海洋創傷弧菌的危害.質量與標準化(10),35-36.
[9]Yun, N. R., & Kim, D.-M. (2018). Vibrio vulnificus infection: a persistent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The Kor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33(6), 1070–1078.
[10]顧安康,張宇.(2022).海分枝桿菌的研究進展. 中國感染控制雜誌
[11]Melissa K. Jones,James D. Oliver.(2009).Vibrio vulnificus: Disease and Pathogenesis.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77(5),1723-1733.
[12]Wong, R. M. Y., Chau, L. T.-C., Mak, M. C.-K., Tse, W.-L., & Ho, P.-C. (2019). Necrotizing fasciitis induced by Vibrio vulnificus in patients without marine contact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 19, 151-1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