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創新發展如何?這份成績單分量十足

大型直播特別節目《共和國巡禮》今天播出第一集,讓我們一起走進首都——北京。新時代新徵程上,北京進一步深化改革、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發展不只是在城市的生長上,在科學技術上也是有飛躍式進步。

科技創新讓未來更精彩

從1949年11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成立,到1988年北京以中關村地區爲中心建立第一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再到2014年,“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城市新定位的提出,北京科技創新發展有了新方向。

從2014年到2023年,我們來曬曬成績單:

·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從48.2件提高到262.9件。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從1.04萬家提高到2.83萬家。

·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從4738.5億元提高到11859.1億元。

數字的變化,足以說明北京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這些年,北京以“三城一區”爲主平臺,統籌聯動、融合發展,2023年創新型產業集羣示範區承接三大科學城成果超過270個。

“南箭北星”格局初顯

商業航天逐夢蒼穹

這些年,北京商業航天創新能力增強非常明顯。商業航天聽起來好像很“高大上”,其實它的作用就在我們身邊。

出行、外賣、網購……互聯網已經成爲生活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但一旦到偏遠地區,或者無法建通信基站的地區,如何讓互聯網實現“無處不在”呢?一個大膽的想法,正在中國實現,那就是將基站“搬”到太空中,這就是衛星互聯網。

宇宙空間中,8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已經組成我國首個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小蜘蛛網”,它可以在沒有地面網絡覆蓋的情況下,提供連續30分鐘高速上網服務。

而組成星座“小蜘蛛網”的整組衛星就來自北京的一家獨角獸企業,其中的“靈犀03星”是我國首款使用柔性太陽翼的衛星,柔性太陽翼厚度僅1毫米左右,可以層層摺疊。也因爲柔軟和輕薄,它摺疊後可以多顆衛星摞在一起發射,對加速衛星互聯網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現在,這裡還有一款業內最新的通信衛星,正在加速研發。

這顆衛星的外形,收攏起來就像一個小方盒,展開後如同一片巨型的“太空飛毯”,飛毯的下面安裝的是相控陣天線,用於傳輸衛星通信信號,上面是太陽能電池板,用於提供衛星能源,這也是企業正在攻關研發的“翼陣合一”關鍵技術。如果成功,未來我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實現“網上衝浪”。

抓住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未來機遇,北京謀篇佈局打出“組合拳”:

在北部,以海淀區爲主,集聚了一批商業衛星製造、運營、應用服務企業,形成了全國衛星產業鏈最全的集羣。

在南部,以經開區等地爲主,聚集了全國70%以上的商業火箭企業,可重複使用垂直起降回收火箭“朱雀三號”,首個進行海上發射的商業火箭箭型“穀神星一號”,瞄準2025年首飛的液體運載火箭“力箭二號”等,都來自這裡。

北京“南箭北星”格局初步形成,商業航天創新發展駛入快車道。

手機超級工廠裡的“智慧”科技

科技創新讓未來更精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體現得越來越明顯了。今年,北京昌平一座智能手機“超級工廠”正式投入運營,一年大概能生產1000萬臺手機,成爲國內最先進的手機工廠之一。那裡有什麼“硬核”科技?一起跟隨總檯記者去看看↓↓

總檯記者 許夢哲:這座位於北京昌平區的手機超級工廠,與傳統工廠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是AI輔助而且實時監控了整個工廠的運行的狀態,幫助我們的工程師去做決策和執行。

1

全數字化運營 國內最先進手機工廠之一

通過企業自研的這套智能制導系統,它的工藝環節、設備的狀態,包括整個協同運行的狀態,都可以通過全場景的5G網絡部署,實現數字孿生。

在主板的測試產線,實拍和大屏的模擬,它上面的物料的運送,包括這個抽屜的開合,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因爲200毫秒的這種延遲,保障了整個系統決策的響應度。

現在屏幕上一共是9個工作站,其中有8個是藍色的狀態。說明什麼?

它們是達到了每小時能檢測700塊主板的這種產能的目標。有一個是黃色的,上面顯示是675,說明它是沒有達產。怎麼辦呢?系統會自動下兩個指令。第一,繼續去尋找這個工作站產能低下的原因。鏈子掉在哪了?第二個,會引導我們現場的工程師,到現場進行勘驗。

2

智慧產線 AR管理系統“指揮調度”

工程師正在用一種叫AR健康管理系統的這種方式,去定位到剛纔那個工作站。

我們來找一下那個抽屜,在不破壞它的密閉性、無塵環境的情況下,我們做了一個透視,把它抽出來了以後,它有一些金黃色的一個觸角,這就是檢測主板上面的探針。系統顯示,這個抽屜裡面有一根探針,也是屬於黃色的這種狀態。

那麼,接下來工程師,他只需要準確地找到那根針,在不影響系統正常運行的情況下,無感給它替換出來就行了。過去需要停產數個小時或者是數天的工作,其實現在一分鐘就可以無感完成。

3

自研產線 智能系統助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更值得一提的這個自研產線,它整個都是模塊化設計。它可以像搭積木一樣搭起來,10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產品的換線,比以往的傳統工廠提高了12倍。那麼,我們再來通過其他幾個例子,給大家看看這個產線的一個自動化水平。

這是產線上最小的一個作業面,僅爲0.35毫米。那麼,通過自研的這種AI視覺的引導,噴頭正在高速運轉,向手機的邊框去塗抹熱熔膠,塗抹作業和質檢是首次實現了同步進行,合格率高達99.5%以上。

第二個現場,是智能屏幕的檢測系統。同樣也是AI替代了傳統的人員檢查。不但將檢測的效率提升了2倍,手機屏幕上的細小的缺陷也將無處遁形。不良攔阻率將提高8倍以上,這項技術,未來還可以推廣到像平板電腦、智能手錶等多個領域。

4

多種技術賦能 智能製造爲發展注入動力

這個像人手一樣的操作,就是手在捋線,是企業自研的一項新的技術,叫作柔性部件組裝技術。簡單來說,這項技術不僅替代了複雜的人工手工的這種操作,還有極強的拓展性,可以推廣到許多其他的3C產品的柔性部件的自動化組裝當中。

那麼在這座國家級的智能標杆企業,其實投運的時間不是很長,但是已經有很多像自營的技術、裝備走到了海外市場。可以說,在這個手機的超級工廠裡邊,不僅我們看到了最前沿的3C產品的一個產線,還看到了未來可以引領世界智能製造水平的中國標準。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