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值與升值之間的距離,保險理財的真香定律?

作者:陳鋒

大家嘴裡都說着沒錢的時候,中國已經悄咪咪成爲了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

麥肯錫發佈的《金融業白皮書:後疫情時代財富管理重啓增長》指出,截至2022年末,中國居民個人金融資產已接近250萬億元,佔全球20%以上。

手握這麼多資產,自然不能眼睜睜看着它們貶值。

如何將財富穩穩地傳給下一代,似乎通過一紙文書,並不能很好解決,畢竟遺產稅也不是一筆小數目。

而且顯然,根據“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理念,高淨值家庭的資產可能不僅僅存在於國內。

一邊是跨世代、一邊是跨國際,究竟什麼樣的財富管理方案,才能既要又要還要呢?

對於上述問題,我們可以先看看大佬們都是怎麼做的。

最典型代表的就是李嘉誠了,其爲後代子孫購買億元保險作爲生日禮物的傳聞,幾經媒體報道。

還有近期又頻上熱搜的汪小菲母親,張蘭女士,就在8月份,其海外家族信託被擊穿、海外欠債10億,新加坡法院判決其家族信託名下賬號都得被債權人歐洲私募股權公司CVC接管以償債。

慶幸的是,張蘭通過保險保全了部分資產,其向兩家保險公司轉賬三筆合計3000多萬美元(摺合人民幣2億+),用於購買保單,而對於這幾筆保費轉賬,法院並未支持CVC的追償。

以李嘉誠、張蘭、比爾蓋茨、馬雲爲代表的富豪們爲什麼出手這麼闊綽,動輒購買上億元的大保單呢?

道理很簡單,因爲保險能夠提供保值與升值“雙重”防風罩。

對於普羅大衆而言,保險的功能不言而喻,可以理解爲以小博大,選擇以有限的財務支出避免未知的、無限的可能風險。

但是對於高淨值家庭而言,保險更多被視爲一個金融工具。

一是因爲保險具有“保障”功能,區別於其他金融產品,部分保險具有“保單價值管理”功能,可以鎖定部分的保單價值,避免市場波動帶來財務影響,張蘭女士的案例已經可做充分論證。

二是保險具有“升值”功能,和一般理財產品一樣,保 險也有“固定派息”,尤其是壽險產品,利率回報普遍高於現在的銀行存款利率。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保險市場各公司、各品牌、各產品五花八門,在此背景下,高淨值家庭無論是購買何種險類,想要最終實現資產增值,首先需要明確自身特定需求,纔能有針對性的保險策略方案。

一般而言,高淨值家庭財富由四大類構成:

以上四類資產中,除了保險資產外,所有權、控制權、受益權都只能歸屬同一人。

這意味着,前三類資產一旦轉移,所有權、控制權、受益權都將失去,比如說房產改名過戶後,就與上一任所有者脫離關係,起因爲不能做資產隔離,一旦產生負債,就會從富人變成“負人”。

相信大部分高淨值家庭對於自己辛辛苦苦打拼多年積攢的家業,都是想要按照自己的意願準確、有效留給自己想給的人。

這也是爲什麼越來越多的高淨值家庭,選擇用保險來實現財富跨世代傳承。

基於保險有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三個角色因素在,可以根據需求搭建保單架構,換句話說,保單可以讓所有權、控制權、收益權三權分離,更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壽險產品允許隨時轉換受保人及受益人,可以更靈活地分配資產,傳承給後代。

舉個例子,如果張蘭女士是投保人,給自己購買一份大額保單,受益人寫汪小菲,那麼張蘭女士就擁有保單的所有權和控制權,而汪小菲則擁有保單的受益權;如果擔心大S和汪小菲復婚來爭奪財產,那麼張蘭女士也可以指定這是汪小菲的“婚前財產”;如果張蘭女士突發奇想,想要更改保單受益人爲大S,當然也是全憑個人意願。

如此一來,張蘭女士既沒有失去這份資產的控制權,又能安全穩定規劃這份資產的未來去向。

富豪們憑藉極高的風險意識,才能提前規避掉可能產生的大部分風險。類似因財產糾紛導致家庭矛盾,因婚姻變動導致財產分割,因出國跨境導致財產貶值等等,都能夠通過保險來解決。

例如現在,不論是人民幣還是美元,都存在匯率風險。單一貨幣資產風險大,那麼就需要根據個人需求,選擇可以轉換保單貨幣的產品,現在市面上很多產品都是多種幣種可選,包括人民幣、港元、美元、澳元、英鎊等等。

只要你會算,你就能通過多種貨幣的選擇,進一步提升資產價值。

面對市面上這麼多保險產品,究竟該怎麼選?是否有一定的基礎原則和方法論?

買保險其實和買其他消費產品,有不少類似的點,比如說買衣服和鞋子包包選大品牌,產品品質更有保障,信譽更加良好,售後服務更齊全,能滿足個性化需求等等,而且品牌形象所代表的身份標籤,能夠更具價值感。

買保險同樣如此,相比小品牌,大品牌的優勢十分明顯。

首先是產品成熟。大的保險公司經營經驗豐富,擁有一套完整的服務體系。其次是風險較小,一般大的保險公司分支機構更多,資金實力雄厚,經營風險相比小品牌少很多。

當然,保險最重要的還是理賠,一些大型保險公司可以全國理賠,發生事故之後,大品牌理賠的及時性、服務的周到性是小品牌望其項背的。

那麼哪裡去找大品牌?還是看數據。

根據保險業監管局公佈的香港保險業臨時統計數字,2022年度及2023年上半年,以個人人壽新造業務保費計算,市佔率第一的是匯豐保險香港。其中,以新造業務保費計算,匯豐保險香港在2023年第一季度市場份額佔比23.6%,可以說是穩坐釣魚臺。

具體瞭解該品牌後發現,前前後後獲了不少獎項,如2022年獲得香港保險業大獎的傑出數碼革新大獎,在數字電子化革新方面遙遙領先。在今年《彭博商業週刊》保險界卓越大獎評比中,獲得年度品牌保險公司、年度銀行保險學院等稱號。

有了專業權威的背書,加之自身的創新與時俱進,匯豐保險香港業務想不出名都難。在市場上吸引了大量推廣羣體後,其淨推薦值爲30%,整體品牌形象在香港市場上拿下第一。

不過,市場上這樣的大品牌並不多見,因爲經驗源於歷史積累。能夠做到香港市佔率第一這樣的大品牌,其背後是一個擁有150年的金融和環球服務經驗的集團,根基穩固,歷史深厚,不僅深耕香港市場,也深入全球市場。

回到保險本身的功能,客觀而言,不論是名人購買保險新聞還是官網公佈的保險理財數據,確實都說明購買保險能夠以一個較低成本的支出,就達到規避一些風險的作用。

但正如此前分析,與機會並存的是挑戰,保險市場行情複雜,資本市場震盪前行,在決策之時,還需要更多謹慎考慮自身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