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的真香定律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同學,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最近,服務客戶中發現,顧問和其他工作有很大不同。

這個區別讓我很好奇,所以,我去問了周圍瞭解這方面的朋友們;他們中有一些,剛從高層職位轉行過來。

從他們那裡得知,有些人在這行並不順利,要麼找不到客戶,要麼只能給一些老客戶服務。不過,情況並非普遍存在。

爲更深入地瞭解這個問題,我還特地去請教一些在顧問行業裡幹了很久,而且還自己開公司的專家們,他們中有的客戶多得忙不過來,甚至還挑着做。

他們給我分享好多之前不知道的東西,這讓我覺得,成爲一名顧問似乎蘊含着某種“深奧學問”。這些實踐中學到的知識可以稱之爲“隱性知識”,掌握這些知識,則是成爲一名成功顧問的關鍵。

要將難以言傳的經驗、潛規則、行業內幕,轉化爲可行的實踐,從而更好地服務客戶,更好的幫助新顧問成長,就要回到“顧問”這件事本身。

什麼是顧問?

需要有豐富的垂直行業知識經驗、以及人脈,能給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和建議,這些建議相對較客觀,公正;同時,還會在公司需要時,幫公司和外部處理關係。

簡單地說,顧問是利用專業知識,來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顧問有很多類型,可以根據專業領域、服務對象進行劃分;在我接觸的公司中,訴求比較多的有流程顧問、法律顧問、技術顧問、營銷顧問、個人顧問等。

大家叫法不同,像我給客戶提供營銷、公關方面服務,也被稱作外腦;拜訪衆多公司後,我注意到大型公司通常會聘請許多顧問,但很多外部的人也許看不懂。

比如:

公司最大內耗,是養一堆顧問;顧問們收高額費用,實際貢獻並不明顯;顧問就是不懂裝懂,收完諮詢費,然後走人,留下一堆問題讓公司解決。

還有人覺得,大公司招聘都是頂尖人才,爲什麼要花錢請顧問來?是不是公司內部沒有能人,需要依靠外部理論等。

這些吐槽一方面反映人們對顧問工作的偏見、誤解,另一方面也揭示顧問行業一些實際問題。

有時,顧問的確依賴理論,缺乏實操經驗;有時,他們的建議確實與公司情況不符,這不僅令客戶感到困擾,也給顧問行業整體聲譽帶來負面影響。

爲什麼會出現此類情況?

一方面,我覺得顧問在追求工作效率、方案可行性的過程中,往往會依賴於那些經過實踐驗證的模型和方法論。

這些模型和方法論,通常基於豐富的經驗和大量數據分析得出的,具有較強的通用性。

以公關爲例,當品牌面臨危機時,通常要發佈一份公開聲明,來表達公司的立場和採取的應對措施。如果你即興編寫,很可能會出現很多漏洞。

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公關顧問會遵循一套“標準化”的危機公關模板來應對。

這套模板,是根據過去衆多危機公關案例中總結出的“最佳實踐”而構建的,它包括應急響應、信息披露、責任界定以及後續的糾正措施等一系列“標準”步驟。

通過將品牌危機事件融入該模板進行響應,至少可以幫助品牌迅速實施分割,穩定輿論。

這樣做可以向公衆發送一個明確的信號:“品牌正在進行自查,並且一旦有新的進展將會及時通報。”這種做法有助於防止輿論進一步惡化,從而規避更大的危機。

另一方面,一些顧問爲追求快速交付和報酬,會忽略調查、研究,倉促提出建議,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並非他們不做研究,而是議題太大。

比如:

TOB領域,尤其是爲客戶制定軟件解決方案的公司,大部分交付模式會先讓客戶購買一套軟件。

這個過程中,作爲解決方案顧問,會遇到一些龐大且複雜的項目,這些項目涉及多個部門、業務流程、技術問題,需要長時間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如果顧問真把所有事情都研究明白,再提供解決方案,可能一個月都過去了。

所以,爲了趕快讓公司用上工具,最直接的方法,是先把軟件工具推給公司使用,然後,根據公司實際的業務需求進行調整和優化。

用這種方式,一開始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但至少公司有了一個真實環境來測試和使用,大家也能更直接地看到,工具在實際業務中的表現,一邊使用一邊優化,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到底需要什麼,怎麼調整才更合適。

而且,這種快速嘗試和調整的方法,也能讓公司更快地適應新工具和新流程,有助於更快地推進創新和變革。

所以,有時候快速嘗試和改進,比起長時間的規劃和設計,更容易快速找出問題的核心,更好地滿足公司實際的需求。

理解這些,你也明白,爲什麼顧問總想快交付,後服務。

公司當然知道“養一堆顧問”很浪費錢,爲什麼還要聘請呢?當中有三點真實訴求:

其一,找客戶和渠道

什麼?通過顧問找客戶?是的,你沒聽錯。一般人會想到傳統的客戶獲取方式如廣告投放、市場推廣等,這些都是希望通過大範圍宣傳,來吸引潛在客戶的注意。

但是,B2B行業,企業更加追求精準和效率。爲了節省時間和縮短交易環節,直接通過顧問找客戶就會減輕很多,難以想象吧。

一位老闆告訴我,公司簽約僱傭像我這樣的垂類自媒體,有20個,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你們做內容足夠專業,會吸引到行業關注。

與其我們自己做內容、參加大會,都不如把這筆錢投到顧問身上,我只需要顧問,全年給我提供線索就可以。

而且,顧問也能提供更加個性化、專業化的服務建議,他們有信任基礎,能減少傳統B2B銷售篩選環節,是一舉三得的事,他把客戶推給我,興許這個客戶還能與他合作,屬於三者同時得益。

還有一位經營單品牌的老闆跟我說,爲了確保在京東、天貓、抖音、快手等平臺順利開店,並迅速對接各個平臺的官方渠道,他還直接聘請過曾經具有豐富行業運營經驗的人士擔任顧問。

爲什麼這樣做呢?

一方面,採取這一策略極大地減輕內部運營團隊在尋找合適人選、對接渠道時的壓力和精力分散。

另一方面,通過顧問牽線搭橋,也使得品牌能更直接和準確地掌握到,各大平臺最新動態,和即將推出的扶持計劃,從而能夠及時調整運營策略和方向。

這不僅確保我們在市場競爭中能夠佔據有利的地位,而且還能夠更加精準地滿足平臺、市場上的需求,提高競爭力。

其二,提供外部視角

前幾天,一個市場顧問給我分享了他的經歷。他的很多客戶,大部分是企業級,都曾試圖說服他加入公司,問他要什麼待遇,願意滿足,並且不坐班都行,但他都一一拒絕了。

我說,這不挺好麼?對方說,不好。

要知道,任何組織都有可能落入固定思維模式,當所有人都在同一個環境中工作時,思考問題、看待問題的方式可能會變得越來越相似,新的觀點和創新的想法會變得稀缺。

即便有人有不同的想法,團隊的高層管理者也很可能會保持沉默。爲什麼?

畢竟他們知道,一旦提出問題,就必須找到解決方案。如果解決不好,還會留下負面印象;這時,老闆就需要一個外部的、全局的視角,它可以像導航一樣爲團隊指路。

就像:

我們都知道回家的路,但爲什麼還要用導航?因爲導航可以實時提示路況、限速和修路信息,爲我們提供最準確的指引,節省精力。

因此,如果我(顧問)與某個公司關係太密切,就可能無法繼續很好地發揮這一角色,反而和高管們陷入同樣的窘境中。

以前,我不理解這一點,現在明白了。

一個老闆,如果長時間待在同一個“水池”裡,會變得和周圍的人一樣。他並非急需解決方案,但需要一些“外部大腦”來爲他診斷問題、提供批判性反饋,這是激發組織活力、創造力的關鍵因素。

除上述外,還有一些臨時支持“需求”。一位資深顧問告訴我,他給某頭部辦公軟件做流程顧問,HR部門經常遇到流程改革問題。

比如:

業務是動態的,有時,需要交叉協同、彙報,大家都有KPI、OKR,怎麼確保每個人都能完成績,同時又減少可能出現的摩擦和困惑,往往內部缺少整體視角。

確實,這點我深有體會。

我服務的客戶中,也經常遇到一些臨時性需求;比如,他們會問我,大家做品牌都在種草,我們不種,換一種新方法,你幫我看看可不可行。

還有,市場公關部門到底怎麼搭建,才符合我現階段發展等等......

這實際也算一種風險承擔,客戶通過顧問獲取專業意見,減輕內部團隊壓力,並且利用顧問的眼界,解決問題或開發新的策略。

找客戶渠道、外部視角、臨時需求,這三點我經常遇到,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規則,裡面涉及的事情也五花八門,不光我剛說的幾樣,還可以細分更多,涉及更深。

如果你能理解這些,作爲顧問,可能會更容易滿足客戶的需求,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勝任顧問的角色。因爲顧問要在“道和術”兩個層面兼容,二者缺一不可。

什麼是道?人們所說的“道”,指規律、科學原理或者事物本質,從顧問的視角來看,我更願意將“道”理解爲一種含有雙重含義的“能量場”。

首先,這個道的能量場,源於行業內、特定圈層的上游。它非常寶貴且稀有,能夠決定你是否能建立基礎的口碑,獲得廣泛的認可,並有大量的人追隨、支持你。

一位營銷行業的資深顧問向我透露,當客戶需要傳播時,他們不僅能爲客戶制定方案,還能迅速將其落地實施。如果需要KOL支持,他能通過自己的能量場,迅速聚集衆多影響力人物。

因此,也不應該僅用“互利”原則來衡量這種能力場,它更多地反映,顧問在整合上游資源方面構建的關係網。

其次,從公司視角來看,這個道是眼緣、情緒價值、信息差的有機結合,它很大程度上反映顧問在與老闆及僱主溝通交流中,是否能夠準確而深刻地理解、把握他們的需求和期望。

爲什麼三層?

因爲,眼緣是建立合作第一步,我把它稱作玄學藝術。日常生活中,人們在交朋友時,往往一眼就能感受到是否願意與對方繼續交流。

對於顧問而言,這種第一眼感覺尤爲重要。它看起來無足輕重,實際上,往往決定着是否能建立起後續的合作關係,甚至影響合作的順利程度。

我與衆多老闆交流過,有的人可以聊幾天,我願意向他們分享我所知的一切,他們也希望抓住這個機會,儘可能多地向我詢問。

然而,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最終達成合作,反之,有些人僅僅通過一個下午的交流,我們就能達成合同。

我問過許多前輩這個問題,他們普遍認爲,如果一開始就缺乏那種“心意相通”的感覺,就沒有繼續下去的必要了,信眼緣準沒錯。

不過,僅憑眼緣還遠遠不夠,你還必須具備豐富的情緒價值(Emotional Value)。與創始人、業務負責人溝通的過程中,聆聽固然是一個重要環節,更核心的另一環節是引導。

引導什麼?有四點:

對話方向、所遇到問題、客戶已有解決思路,以及擔心的風險。然而,客戶一般不會輕易完全敞開心扉,特別是老闆,他們只會表達出部分想法和需求。

他們要麼已經見識過其他人、或公司的做法,不清楚自己團隊該如何實施;要麼,總覺得這樣做,缺點什麼。

所以,作爲顧問最重要在於啓發,這要求自己,運用信息差(asymmetric information)和溝通技巧,激發客戶思考,逐步深入探討,直至抵達問題的核心,啓發對方找到解決方案。

一位資深商業顧問朋友告訴我,他與一位客戶會面之前,會做足功課,會提前查找該公司競品,諮詢與該公司有過業務往來的其他客戶。

瞭解該公司可能存在的問題、缺點,這樣做,在會面時才能保證有備無患,提出尖銳性問題,說白了,我不能對你外部動態,一問三不知。

明白道再說“術”。術是什麼?全局視角和方法論兩方面。

什麼是全局視角?

理解一個服務在公司或行業中扮演着什麼角色,以及它如何與其他部分相互聯繫、互動;簡而言之,明白這項服務在整個體系中佔據着什麼位置,以及,如何爲大家創造價值的。

比如:

ERP領域的一位顧問專家告訴我,從諮詢到落地,他們首先要具備紮實的會計基礎,瞭解會計覈算體系,具備一體化的財務業務基礎知識,然後,對產品設計理念,總體流程,使用場景掌握。

再者,還得在財務、供應鏈、生產製造、智慧工廠、移動辦公、或者零售等任何一個領域精通。最終才能深入瞭解客戶痛點,並清晰、詳細地給出解決方案。

SCRM、SaaS,OA、低代碼平臺更需要此類方法,也就是說,得能縱觀行業視角,還得能明白客戶在什麼階段,補缺哪些能力。

也存在一種屬性,這種屬性的特性,使得即便有大視角也難以完全把握,例如“營銷服務、公關諮詢”。

從單一視角來看,這類服務屬於某一特定模塊或領域,但在實際執行中,這類服務的複合性、雜糅性較強。

怎麼辦呢?

經驗豐富的前輩們建議,可以梳理並構建一套方法論,或發展一套策略框架來進行交付。

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整合多方面知識和經驗,從而更爲有效地。應對各種複雜且多變的需求。

以爲B2B公司提供銷售顧問服務爲例,一般來說,直接給出具體、特定的方案有一定困難。

這種情況下,一個更爲理想的解決辦法是,將銷售技能所需的各種能力進行提煉、總結。然後,將這些能力轉化爲具體的培訓內容和交付材料。

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幫助公司提升銷售團隊的專業能力,還可以確保顧問服務,更爲精準地滿足客戶的實際需求。

任何顧問服務都可以變成“標準化”,無論是策略、流程、方法論、實踐指南。在我看來,比這些更爲深入且難得的,是諮詢中所涉及到的“道”層面的知識與智慧。

總的來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顧問更像一個不斷成長和完善的個體;作爲企業,如何用好顧問,也是一門學問,如果你覺得不香,或許還不會用。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同學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