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重新定調

接管阿里雲近三個月後,新官上任的吳泳銘,正在給阿里雲重新定調。

在近期的2024財年第二財季(即2023年度第三季度)財報會上,吳泳銘首次提出“AI驅動、公共雲優先”的阿里雲發展新戰略。財報發佈一週後,爲推動新戰略落地,吳泳銘主導了新一輪的阿里雲組織架構調整,新成立公共雲業務事業部、混合雲業務事業部、基礎設施事業部等三大事業部。

其中,公共雲業務事業部是本次調整的重點之一。按照吳泳銘的說法,未來阿里雲將對所有產品和業務模式做取捨,減少項目制銷售訂單,加大公共雲核心產品投入。

進入2022年以來,國內一衆科技大廠對雲服務的新共識逐漸達成——從此前的一味投入開始轉向兼顧增長和贏利,越來越多雲廠商正在主動放棄總集成商的角色。

儘管做集成項目能夠幫助雲廠商堆高營收規模,但其代價卻是需要付出高昂的定製化成本,項目結算後,這些雲廠商往往會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局面。

對集成項目的過於依賴,更是使得國內雲廠商的毛利率遠低於國外同行。與之對比,全球份額第一的亞馬遜AWS,其高毛利的秘密就藏在旗下四大基礎件(服務器、存儲、CDN、網絡帶寬)的售賣佔比超過六成上,相比定製化項目,這些標準化服務擁有更高的毛利。亞馬遜得以藉助規模效應攤薄硬件成本,從而在行業競爭中拿下更多客戶,並通過網絡效應實現營收和利潤的雙增長。

降低項目制訂單對利潤率的改善效果立竿見影。三季度財報中,阿里雲經調整EBITA利潤14.09億元,同比增長44%,環比大增264%,後者約等於阿里雲上個財年四個季度利潤總和。

爲了進一步加深內外部對其轉向公共雲優先的新認知,阿里雲內部特意把與定製化的私有云對立的“公有云”,改稱爲“公共雲”。據甲子光年報道,阿里雲內部曾經專門開了數小時的會議來確認“公共雲”這一稱呼,目的就是突出雲服務的“公共使用權”而非“公共所有權”。

在AI大模型即將催生新一波雲服務需求之際,阿里雲率先拋出了骰子。

A

明確公共云爲先後,一系列新的冒險也隨之而來。

首當其衝的便是收入規模的承壓。曾經幫助阿里雲實現高速增長的互聯網行業,雲服務滲透率正在觸及天花板,加上字節、快手等部分大客戶紛紛轉向自建雲服務,阿里雲增速逐漸放緩。

2015年首度披露雲服務收入以來,阿里雲一度保持着超過100%的營收同比增速,營收規模也從12.71億元增長至千億元級別。進入2022年,阿里雲營收增速開始從雙位數下滑至個位數。

如今,隨着新戰略轉向公共雲優先,短期內阿里雲收入或將進一步減少,這也意味着阿里雲原本放緩的營收增速壓力將被進一步放大。三季度,阿里雲收入爲276.48億元,同比增速只有2%。

不過,有接近阿里雲的知情人士向字母榜解釋,“規模已經不再是阿里雲此刻最需要考慮的事情,(阿里雲更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抓住由AIGC開啓的AI新世界所蘊藏的十倍新機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直接將雲與AI的結合,視爲雲計算的第三次浪潮。這波浪潮的爆發,重新把科技大廠拉入到技術競賽階段。

新機遇給阿里雲帶來了另一重新冒險。從規模爲先轉向技術爲先的阿里雲,需要再次完成對自身產品架構和雲服務體系的重構與創新,比的將是誰的雲服務更開放,且應用生態更豐富。

這樣的重構與創新正在全球雲廠商身上上演。微軟將Copilot融入業務的方方面面,繼推出Microsoft 365 Copilot後,最新的動作是,將Bing Chat全線更名爲Copilot。

亞馬遜CEO安迪·賈西更是直言,生成式AI是能讓“亞馬遜未來幾十年可以在每個業務領域都進行創新的核心”。

作爲對比,阿里雲在4月份發佈通用大模型通義千問1.0後,時隔六個月正式推出千億級參數大模型通義千問2.0,後者在複雜指令理解、文學創作、通用數學、知識記憶、幻覺抵禦等能力上得到顯著提升。目前,阿里雲上有超過30款雲產品接入了大模型能力。

面對國產大模型平臺商對AIGC時代“Android”生態底座的爭奪,阿里雲已經將國內一半大模型企業吸引到自家雲平臺上,其開發者社羣魔搭在7月-9月的兩個月時間內,託管AI模型從1000個,增長至超過2300個,累計模型下載量從4500萬次,增長至超1億次。

值得一提的是,轉向公共云爲先,並不意味着阿里雲放棄私有云市場。阿里雲在新一輪組織調整中特意設立混合雲業務事業部,其職責便是面向因政策限制、短期無法使用公共雲的客戶。

B

一系列新冒險的背後,則藏着阿里雲豪賭AI新世界將要帶來的公共雲需求大爆發的野心。

雲服務整體放緩之際,AI公共雲正在逆勢增長。《IDC中國AI公有云服務市場份額,2022》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AI公有云服務市場依然呈現出80.6%的超高增速。

儘管用戶現階段的第一選擇還是考慮私有化部署,但在IDC中國研究總監盧言霞看來,生成式AI、大模型的落地目前正處於起步階段,“這些能力在公有云上能看到更快速的更新迭代,短期內將爲AI公有云服務帶來明顯利好。”

微軟Azure就是吃到大模型紅利的典型代表。2023年第三季度,排名第一的亞馬遜AWS同比增長12%,與上一季度持平,低於整體市場16%的增速。反觀藉助與OpenAI合作,搶跑大模型應用的微軟Azure,在9月份發佈Windows版Microsoft Copilot後,雲需求明顯增加,第三季度同比增長29%。

在所有應用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的行業共識下,以大模型爲代表的AI新浪潮,正在掀起一個比移動互聯網大十倍的新機遇,各類應用則是承接新機遇的關鍵。幫助開發者創造一個便利的應用開發平臺,則成爲一衆雲廠商的新機遇。

11月初的OpenAI首屆開發者日上,山姆·阿爾特曼正式公佈自定義GPT功能,並表示後續將上線“GPT商店”,創作者還可以分享收入。現場演示環節,阿爾特曼3分鐘不到,只憑幾步操作便做出一個“創業導師GPT”。

讓“GPT開發者”像“iOS、Android開發者”一樣成爲AI時代新職業的夢想,也在被阿里雲所實踐。

雲棲大會2023上,阿里雲對外發布一站式大模型應用開發平臺——阿里雲百鍊,開發者5分鐘內便可創造一款大模型應用,甚至幾小時便可“煉”出一個企業專屬模型。

隨着各類基於大模型的應用越來越多,支撐一衆應用運行的推理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屆時,推理比訓練更離不開雲。阿里雲內部人士解釋道,一是推理需求遍佈全國甚至全球各地,因爲你的用戶可能有的在杭州、有的在北京。這需要低延時,需要就近的數據中心支持。只有大型雲廠商才能提供遍佈各地的算力服務。二是推理有用量波動,有些應用是早上用戶多,有些是晚上。也只有雲廠商才能處理這種波峰波谷的彈性需求。所以考慮到推理場景,AI的發展更離不開公共雲的支持。

儘管當前大模型領域尚未出現爆款應用,就連王堅都表示,“相信它不會在一年、兩年完成的。”但在這場技術馬拉松跑道上,沒有云廠商敢冒落後一步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藉助AI大模型浪潮,一些原本在互聯網時代自建雲資源池和能力的企業,有望重新回到公共雲懷抱。

在大模型時代,雲與AI的關係發生了新的改變,有錢買GPU,並不意味着就能研發出可商用的生成式AI能力。

人工智能專家丁磊博士告訴字母榜,能夠把大模型訓練出來本身就很難,“能夠搭一千張GPU卡,三千張GPU卡,一萬張GPU卡的一個集羣規模去做訓練,國內就沒有幾家公司能做得到。”

阿里雲則是能夠做到的幾家公司之一。在全新升級的人工智能平臺PAI上,阿里雲支持高達10萬卡量級的集羣可擴展規模。

尤其考慮到國內高端芯片進口受限的現狀,英偉達芯片和國產替代芯片混合使用,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行業常態,即需要多個不同的供應商使用多種不同的芯片,滿足中國市場對AI計算能力的需求。

但目前中國算力市場卻存在結構性需求失衡的現象。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表示,儘管中國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但算力利用率並不高,“通用算力和超算算力,利用率都不高,用於大模型訓練的智算算力,更是稀缺狀態。”

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的算力有60%以上是以公有云的方式來提供,歐盟是50%,而中國只有28%。

面對算力分散化的客觀現實,依賴公共雲平臺來高效連接異構計算資源正變得越發重要。公共雲也正在成爲AI大規模普及的最佳方式。

C

無論是用以訓練和推理大模型,還是改善雲服務增收不增利的現狀,公共雲,已經逐漸成爲國內雲廠商的重心所在,圍繞雲業務的考覈機制也由此而變。

阿里雲通過減少來自利潤率較低的項目式合約類收入,以提升收入質量之外,其他雲廠商也紛紛有所行動。

美國頭部雲廠商在營收和淨利潤上的斷層式領先態勢,則進一步驅動國內雲廠商向公共雲策略傾斜。

與中國市場熱衷於私有云不同,美國三大雲計算服務商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雲均以公共云爲主,這也造成了中美雲計算廠商的規模差距。

Gartner調研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公共雲IaaS市場中,亞馬遜AWS份額39.99%,微軟Azure份額21%,我國唯一排入全球前三的阿里雲份額只有7.71%。

與市場份額差距一起被拉大的,還有中美雲廠商在營收、利潤端的差距。2022財年,亞馬遜AWS、微軟Azure營收分別爲801億美元、818億美元,對應利潤分別爲228億美元、327億美元。

相比之下,作爲中國唯一盈利的雲廠商,阿里雲在最新三季度財報中營收爲276.48億元,經調整EBITA利潤爲14.09億元,與美國頭部雲廠商對比,存在明顯差距。

更高的公共雲服務份額,推動亞馬遜AWS們獲得更高的增長和利潤,更高的利潤又幫助亞馬遜AWS們進一步加速產品技術創新,從而形成規模效應,進而攤薄基礎設施成本,並聚攏起更大的網絡效應。

大模型所揭開的AI新世界,給了國內雲廠商一次復刻亞馬遜AWS“飛輪效應”的全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