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駛入深水區

10月31日,阿里一年一度的雲棲大會召開。已擁有14年曆史的阿里雲,此刻也正面臨着史上最大的機會與挑戰。

其一,遍地開花的“百模大戰”,帶來了對算力的爆炸性需求,也打開了新的週期。這讓雲市場加速朝向頭部廠商聚集,也帶來了更多變量。

作爲佈局最早、投入最多的阿里雲,領跑身位仍然明顯。“目前全國80%的科技企業和超過一半的AI大模型公司跑在阿里雲上”,阿里集團新任董事局主席蔡崇信在雲棲大會上披露。

阿里雲CTO周靖人對「市界」表示:“其他的開發者也許不具備模型能力的創新。它可以用這樣的(阿里)模型,更好集成在自己的業務體系裡來。”

但爲適應客戶複雜多樣的開放性需求,阿里雲的技術與組織架構需要加速調整,並及早劃定商業模式。也要“把使用成本進一步降下來”,周靖人說。

其二,在阿里集團“1+6+N”改革後,阿里雲今年的震盪最爲劇烈。阿里雲前CEO張勇上任9個月後,便黯然退場。他所主導的阿里雲史上最大規模的降價等策略是否還將延續,也被畫上問號。

其三,正緊鑼密鼓準備打包上市的阿里雲,眼下面臨着增速下降的事實。今年4-6月,阿里雲營收同比增長4%,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6個百分點。此外,截至去年第四季度,阿里雲的市場份額從38.6%跌至32.6%,華爲雲份額則節節攀升。上半年,阿里雲又被曝出核心人才流失等問題,一度軍心搖擺。

凡此種種疑問,外界都在等待着雲棲大會能給出一些答案。

元老迴歸帶隊

雲棲大會開場前,一張可被用來討論“誰是C位”的照片在媒體中間流傳。

居於照片正中的,是阿里的新掌舵者蔡崇信。但與他一起走在C位的,並非接棒張勇的阿里雲CEO吳泳銘,而是阿里雲創始人王堅——雖然他並無管理職務。

在大會的開幕演講序列中,也可看出此刻阿里雲權力地帶的“模糊”。

同時擔任着阿里集團CEO的吳泳銘,權威無需質疑,但他沒有在第一天發表演講,引發了不少猜測——雲棲大會由蔡崇信做開場發言後,產品發佈主要是由CTO周靖人完成。

作爲阿里雲的“大客戶”代表,百川智能創始人兼CEO王小川反而被提上優先級。他在演講中先感謝了阿里雲:“百川成立僅半年便發佈了7款大模型,快速迭代離不開雲計算的支持。”

王小川還表示:明年中國的大模型領域,大概率會有若干超級應用出現——顯然,阿里雲想做這些公司的算力“水電煤”。

開幕式的壓軸演講,則由王堅完成。據悉,早在去年底,王堅就曾應張勇邀請,以幕後顧問的角色,考察和指導阿里雲工作。

今年,王堅的露面更明顯增加。

5月中旬,市場有消息傳出:王堅將以全職身份迴歸阿里雲。不過在5月參加天津世界智能大會時,他仍表示:“我在阿里(集團)沒有任何職務。”

但6月,在復旦大學與阿里雲達成戰略合作的發佈會上,王堅已出席站臺。9月,金山辦公與阿里雲達成合作。王堅也作爲代表,與金山辦公CEO章慶元進行了現場簽約。

來到7月,王堅獲得了一個新的令人矚目的頭銜——他出任了由浙江省政府主導舉辦的之江實驗室主任。該實驗室主攻智能感知、人工智能、智能計算、智能網絡和智能系統,併成爲了全國首批獲批建設的9家公共算力平臺之一。

此刻的阿里雲,也很需要一位王堅這樣“德高望重”的靈魂人物穩住陣腳。

今年9月,曾一度表示要All in阿里雲的張勇在掛帥9個月後離場。在其身後,阿里雲正在顯露頹勢。

據市場研究機構IDC數據顯示:在國內IaaS市場,阿里雲市場份額從2021年上半年的38.6%降至2022年下半年的32.6%,增速也慢於15.7%的行業平均值。

阿里雲內部的軍心也在搖擺。今年3月,曾領導阿里雲智能計算平臺事業部的賈揚清離職創業。同期,阿里M6大模型帶頭人楊紅霞被爆加盟字節跳動AI Lab。5月,市場傳出了阿里雲內部給出了裁員7%的指標。

與此同時,大廠之間競逐大模型賽道,人才、算力、應用生態缺一不可。阿里雲持續向外開放算力的同時,也需要將旗下的更多應用裝入大模型中。

9月12日張勇離去後。吳泳銘在全員信中提到,阿里確立了兩大戰略重心:用戶爲先、AI驅動。“我們各業務有大量用戶場景,必須讓這些場景都變成AI技術最佳的應用場。如果跟不上AI時代的變遷,一定會有新的物種將我們取代。”

而張勇的退位,也曾被外界解讀爲,“元老”們比張勇具備更強的內部資源“動員”能力。

吳泳銘發佈全員信後的第二天,通義千問大模型通過了政府備案,正式向公衆開放。當天,淘寶宣佈基於通義千問能力,內測應用“淘寶問問”,不久後,阿里媽媽、天貓精靈等也接入AI。

阿里要做“開放雲”

如上所述的種種變化之下,阿里雲棲大會今年反覆強調的戰略便是:做“AI時代最開放的雲”,讓開發AI、使用AI變得更加容易和便宜。

此次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發佈了幾款重量級產品和升級:升級AI基礎設施,發佈千億級參數大模型通義千問2.0;發佈八款行業大模型;發佈大模型應用開發平臺“阿里雲百鍊”等系列產品。

同時,雲棲大會也“重啓”了2015年的主題:“計算,爲了無法計算的價值。”彼時,正是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期,也是阿里雲借提供算力營收翻倍增長、走上高速發展的開端。

如今,阿里雲的二次爆發更不容有失。

在客戶層面,阿里雲具備明顯的先發優勢,基礎依舊雄厚。不僅快手、B站、本站、虎牙、小米、小紅書等科技巨頭,均在阿里雲上運作。小鵬、理想、極氪、智己等新能源頭部玩家,也奔跑在阿里雲上。

蔡崇信介紹:在科技行業裡,阿里雲用戶佔有率超過80%。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百川智能、智譜AI、零一萬物、崑崙萬維、vivo、復旦大學等頭部企業及科研機構,也選擇在阿里雲上訓練大模型——它們也是目前角逐大模型、對算力需求最爲飢渴的主力軍。

隨着算力成本高企、GPU芯片難求、行業備案和監管的不斷出臺,圍繞大模型的“基座”之爭基本已塵埃落定——只有頭部有雄厚資金、資源與研發實力的大廠才能留在牌桌上。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近日在“2023百度世界大會”上重申:大模型本身不產生價值,卷大模型已沒有意義,卷應用機會更大。

現在,參與“百模大戰”的玩家對於算力,也已逐漸從垂直整合購買,走向對外租賃。王小川表示:通過和阿里雲合作,百川智能很好地完成了“千(GPU)卡”大模型訓練任務。

據阿里介紹:小紅書信息流推薦的核心功能也深度使用了阿里雲。阿里雲承擔了前期模型訓練,到後期模型推理等任務。阿里雲PAI的推理優化,幫小紅書節約了30%的成本。

崑崙萬維董事長兼CEO方漢也在分論壇上表示:“(大模型)推理成本的高昂對產業發展不利。只有與巨頭公司合作,才能把推理成本打到最低。”

而爲了更好地服務不同領域客戶,阿里此次推出的8大系列”通義全家桶”,包括通義靈碼、通義智文、通義點金、通義仁心、通義法睿等多個模型,便是爲了儘可能廣泛覆蓋金融、法律、醫療等可能先期在大模型領域取得落地應用的垂直場景。

對於需要大模型開發的客戶,阿里雲也推出了應用開發平臺“阿里雲百鍊”。在其中集成了國內外主流優質大模型,提供全鏈路應用開發工具,爲用戶簡化了底層算力部署、模型預訓練、工具開發等複雜工作。“百鍊”可讓開發者在5分鐘內開發一款大模型應用,幾小時即可“煉”出一個企業專屬模型。

目前已經有能源公司朗新科技、央視網、亞信科技等已率先在“百鍊”上開發專屬模型和應用。

現在,阿里雲也是中國頭部雲計算廠商中,唯一一家選擇開源的企業。

今年7月,爲了阻擊OpenAI的攻勢,Meta發佈了最新一代開源且可商用的大語言模型Llama 2。外界將OpenAI的GPT訓練與開源模式比喻爲蘋果和安卓的區別——開源可以通過更低成本、更快速度的開發,形成大模型發展的另一極。

對標Llama 2,阿里雲目前開源了70億參數、140億參數、720億參數的多款大模型。

此外,在2022年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牽頭建設了國內首個AI開源社區“魔搭”(ModelScope),通過首批開源超300個頂尖模型,踐行MaaS(模型即服務)的新理念。

一年內,“魔搭”已發展爲中國最大的AI模型社區,上面匯聚了2300+款AI模型,吸引了280萬名AI開發者,成爲了中國大模型開源第一門戶。現在,百川智能、智譜 AI、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等頭部機構都把“魔搭”作爲自家模型開源首發平臺。

“我們在模型層面,通過魔搭社區、通過開源,能夠進一步降低整個使用的成本。我們是所有大公司裡面唯一主動開源的公司……我們一再講要降低用雲的門檻,降低使用模型的門檻。”周靖人說。

尋找爆款應用

不過,大模型的底層訓練一方面倚賴於海量的數據更新,一方面“超級應用”才能教化市場,幫助大模型更快地落地與變現。在過去各家打響“百模大戰”的同時,對於爆款應用的尋找也從未停歇。

在雲棲大會現場,最火熱的也無疑是應用層展臺。

在AI試衣、3D數字人、妙鴨相機這些更貼近普通人認知的展位前,擠滿了好奇的目光。也有一些已先期實現落地的文生文、文生圖、自動寫作、研報分析等功能性產品,它們多出自阿里達摩院XR實驗室,一個負責探索前沿的創新部門。

“妙鴨相機”作爲今年被大模型帶火的第一個爆款應用,在本次雲棲大會上依然熱度不減。

雖然它並不基於“通義千問”研發,而是出自阿里大文娛旗下。一位妙鴨相機工作人員告訴「市界」,“我們的核心優勢就在於一開始想得很清楚,所以在模型訓練上很精準。”

妙鴨相機負責人張月曾公開過團隊研發過程:大約在今年1、2月發起,初始以五六人興趣小組的形式,研討AI和圖像方面的產品和前沿技術。3月定下了“寫實人像”的研究方向,6月底內測,7月中便上線發佈。

不過,妙鴨相機也存在着用戶多爲一次性使用,用後即走的爭議。對於現在的用戶規模,該工作人員向「市界」表示,“領導特意囑咐,這個不方便說。”

在數字人試衣的展臺前,工作人員告訴「市界」,自己最大的客戶就是淘寶,“(沒拆分)前合作深度會多一些,能做很多PoC(Proof of Concept)。一旦收錢了,就要考慮服務器、CPU、GPU這些真金白銀怎麼花。”

AI寫作展臺前的工作人員也遇到了AI與大模型的落地困惑。該人員告訴「市界」,自己團隊前身是做數字人的,試水直播帶貨後發現,雖能拉長直播時長,但很難帶來銷售轉化。

如今,他們在和央視網等合作,用其提供的數據和資料,生成寫作資料庫,並可追溯生成的資料初始來源。當輸入既定關鍵詞時,可生成標題、大綱和正文。

該工作人員透露,此款產品的未來收費或將達到百萬級,主要面向有需求的B端客戶。

不過,上述落地C端應用的嘗試,整體仍顯得數量不足,也都已出現了相似的收費與變現困境。

特別是,海內外的雲市場在大模型收費層面,已逐漸顯現出分水嶺。微軟在今年7月公佈了收費計劃,Microsoft 365的Copilot服務定價爲每用戶每月30美元。

而今年8月,釘釘在公佈最新收費標準時,則引發了C端的情緒反彈:企業購買年費9800元的釘釘專業版,需每年再付1萬元,以獲得20萬次的大模型調用額度。

由此,國內目前開發者的共識是:AI大模型想在C端形成付費習慣並不容易,雲廠商仍然要將視野重點放在B端。

周靖人在會後的訪談中,被問及“是否會和兄弟公司產生競爭”的問題時,也對「市界」表示:阿里雲所有產品都是“for開發者”的,“希望所有開發者都能基於阿里雲不同層面的能力和模型,或者是API,做出更多妙鴨相機。阿里雲並不是要做to C的產品,而是要做端到端的應用。”

不過從整體來看,周靖人認爲,如今只是下一個週期的初始階段,談競爭還太早了。“大家要站在更廣的維度上(來看)。”

畢竟從王堅在雲棲大會做開場白時來看,雲計算的第三次浪潮將要到來,而如今只是前夜。

王堅談到:在第一次浪潮中,雲計算改變了全球互聯網,“奈飛、米哈遊爲代表的企業從第一天起就100%在雲上”。第二次浪潮中,“傳統企業”開始使用雲計算。其中最標誌性的事件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雲計算第一次承載了賽事的核心繫統。第三次浪潮中,2023年人工智能和雲計算有了集中的體現和爆發。

在他看來,即使像英偉達這樣的企業,最後都回避不了一件事情——未來的“所有計算,都會以雲的方式來提供”。

作者 | 趙子坤

編輯 | 李 原

運營 | 劉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