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2%受訪青年期待更多打動人心充滿力量的年代劇
年代劇中的人情味兒最打動年輕人
最近,《小巷人家》熱播讓年代劇再次進入大衆視野。年代劇中展現的舊時街道、鐫刻時代印記的物件、巷子裡孩童嬉鬧的歡聲笑語,不僅充滿生活氣息,也飽含家長裡短的濃厚情感,引發不少年輕觀衆的共鳴。本週,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007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3.9%受訪青年喜歡看年代劇,年代劇中展現的人情味兒和時代變遷中小人物的故事讓受訪青年深受觸動。93.2%的受訪青年期待出現更多打動人心、充滿力量的年代劇。
73.9%受訪青年喜歡看年代劇
安徽95後陳雪最近被《小巷人家》這部年代劇“圈粉”,追劇成了她下班後的消遣方式。“一開始是被劇中的場景、配色所吸引,看了幾集後,劇情徐徐展開,越來越吸引人,尤其是兩個家庭之間的交往互動很打動我,充滿溫情。”
“年代劇是我比較喜歡看的國產劇類型,像前些年的《金婚》《父母愛情》,到近幾年的《山海情》《喬家的兒女》,都曾在我的觀劇清單上。”蘇州的90後劉奇覺得,許多年代劇的時間跨度都比較長,講述的是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的故事,可以從人物的生活變化中看到歷史的變遷,從個人的成長中見證國家的發展,從而對過去的時代更加了解。
調查顯示,73.9%的受訪青年喜歡看年代劇。
近幾年熱播的年代劇,哪些讓大家感觸最深?調查顯示,《繁花》(44.0%)、《父輩的榮耀》(39.5%)、《人世間》(36.8%)、《漫長的季節》(36.4%)排在前列,其他還有:《南來北往》(31.6%)、《風吹半夏》(29.7%)、《喬家的兒女》(28.2%)、《小巷人家》(27.2%)、《大江大河》(23.7%)、《山海情》(19.8%)等。
現居北京的95後楊玉珊對《繁花》這部劇印象深刻,燈火通明、霓虹璀璨的黃河路,加上獨具韻味的上海話,讓從小到大生活在北方的她深深地被劇中上海的人文風情所吸引,也讓她對上海這座城市更感興趣了。楊玉珊認爲,年代劇不只是講述某個年代的歷史,更是展現一座城市、一個地區文化特色的窗口。
年代劇爲何能打動現在的年輕人
陳雪覺得,最近幾年的年代劇很注重對人物關係的挖掘,用情感力量打動觀衆。比如《小巷人家》中閆妮飾演的黃玲和蔣欣飾演的宋瑩,兩個人性格不同,但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這種真摯的友誼很打動人。“另外,李光潔飾演的林工和宋瑩的夫妻關係也讓人很羨慕,兩個人相互扶持,共同把小家生活經營好的勁頭很有感染力。”
“雖然年代劇中的時代背景離現在比較遠,但仍能讓人在其中找到共鳴。比如站在人生節點上的選擇、孩子的教育問題,如何處理家庭矛盾等,是現在很多年輕人也在面臨的、經歷的事情,具有共通性。”劉奇覺得,年代劇之所以打動人,在於其展現的普通人視角,他們的經歷不是一帆風順的,但卻能堅持本心,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這種精神是每個時代共通的,讓人感同身受。
年代劇爲何能打動現在的年輕人?調查顯示,63.4%的受訪青年覺得那個物質還不富裕的年代很溫暖,家庭鄰里同事上下級的關係充滿人情味兒,59.0%的受訪青年認爲過去幾十年的時代變遷太大了,即便是小人物的故事也引人入勝,55.5%的受訪青年覺得是普通人努力把日子過好的那個勁兒真實感人,35.5%的受訪青年認爲是現實主義題材讓編導演都接地氣,32.4%的受訪青年認爲是年輕人開始懷舊了,想起小時候或(祖)父母輩的人生特別親切。
“年代劇對當前年輕觀衆的吸引力之一在於年代劇的平民性關懷與年輕化表達方式,契合成長於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一代的審美需求。” 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鄭煥釗分析,不同於以往主旋律電視劇的英雄敘事,近年熱播年代劇中的主角身份及其敘事立場,比如《人世間》中的周秉坤、《小巷人家》中的黃玲,都是普通人,劇集的敘事也主要立足於普通個體的遭際與抉擇,這與“草根精神”的互聯網文化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另外,這些熱播年代劇善於精準捕捉特定歷史年代下那些通向當下的時代精神並進行集中表達,實現源自特定時代卻能跨越時代的共通議題、價值與情感。比如《小巷人家》中關於女性自主的議題、《繁花》中昂揚的時代精神與意氣風發的生命精神、《人世間》中溫馨感人的家庭情感等。正因如此,年輕一代觀衆很容易在劇中找到各自命運的影子,滿足情感的需求。
年代劇要注重年代感與當代感的融合
“真實的情感最能打動人心。”劉奇覺得,年代劇的優勢在於對普通人的刻畫,在於對情感的深入挖掘,真實才是最有力量的。比如很多年代劇中的角色並不是完美的,各有各的缺點,但也正是因爲這樣,角色身上有了“人味兒”,讓觀衆能產生代入感,跟隨着劇中的人物一起成長,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共同見證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從中獲得力量。
調查顯示,93.2%的受訪青年期待出現更多打動人心、充滿力量的年代劇。
“推動年代劇更好地發展,首先需要進行題材的創新。”鄭煥釗認爲,在新中國發展的75年曆程中,蘊含着豐富的歷史內涵,也包含不同社會階層、職業、地域、家庭的立體、壯闊而豐富的命運,這爲年代劇提供了豐碩的創作源泉。其次要進行社會議題的引導。比如《人世間》這部劇,從“周秉昆過年社交尷尬症”到“喬春燕是東北搓澡女王”,從“周蓉蔡曉光什麼時候在一起”到“看完人世間終於理解爸媽了”等,熱播年代劇總能在不同的議題上引發觀衆的熱議。實際上,年代劇是社會生活的立體表現,蘊含着多個面向當下現實的意義維度和共鳴空間,需要進行議題的開掘與引導。
“此外,年代感與當代感的高度融合,是年代劇文化表達的必然要求。”鄭煥釗認爲,任何年代劇,都需要處理“故事講述的年代”與“講述故事的年代”之間的時代精神融通的問題。可以說,大衆對年代劇的需求,與當下的社會心理與時代精神息息相關。推動年代劇發展,要把對過去的、歷史的故事的講述,與當下時代精神和價值追求的表達結合在一起。“在講述過去故事的過程中,挖掘當下時代精神需要的精神資源,也可以從當下的價值關切的層面,重現過去故事中蘊含的相通際遇和情感力量”。
此次調查的受訪者中,男性佔44.6%,女性佔55.4%。00後佔15.0%,95後佔21.6%,90後佔39.0%,85後佔14.4%,80後佔10.0%。
(應受訪者要求,楊玉珊爲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