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溫潤人心的精品微短劇脫穎而出
於琛
近年來,網絡微短劇在各大社交平臺呈現出了迅猛發展趨勢。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發布的《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今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達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預計到2027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在抖音平臺,2023年微短劇日播放量同比增長了一倍,播放量過億的作品達500部。截至2024年6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達5.76億人,在網民羣體中佔比52%。
網絡微短劇何以火爆出圈?有人認爲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短”。按照國家廣電總局的定義,網絡微短劇是“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的網絡劇。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胡智鋒教授認爲,網絡微短劇吸納了長視頻和短視頻的優勢,契合了受衆的消費習慣和思維習慣,能讓觀衆體驗到故事戲劇張力帶來的獨特審美。
應該說,“短”只是網絡微短劇的表面特徵,從更深層次看,微短劇之所以火,主要原因還在於這種傳播形式微而不弱、短而不淺,以小體量呈現新羣像的豐富樣貌,以“微而精、短而美”推動行業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
毋庸諱言,在誕生初始階段,一些微短劇魚龍混雜,內容參差不齊。隨着有關方面對精品微短劇引導、扶植力度加大,隨着這種傳播形式逐漸發展成熟,微短劇正在向高質量精品迭代升級,追求情感共鳴化日漸成爲微短劇贏得觀衆、擴展市場的重要法寶,一大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脫穎而出。
例如,由紅果短劇發起,央視頻、國家圖書館聯合出品的微短劇《重回永樂大典》,講述了古籍修復師邵白與“書靈”元鑑共同修復《永樂大典》的傳奇故事。該劇製作團隊與古籍修復專家進行了深入互動交流,科學生動地展現了古籍修復這項“神秘”的工作,讓觀衆更真切地認識到古籍修復的價值——不僅在於保護文物,更在於傳承文化和歷史記憶。
又如,由紅果短劇聯合OST傳媒製作的精品短劇《錦衣巷》,精心選擇皮影戲、相聲、川劇變臉等傳統文化或非遺項目作爲載體,將不同代際、背景的人物故事交織在一起,觀衆從中不僅能感受到故事的跌宕起伏,還能領略到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
透過一塊小小的手機屏幕,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精品微短劇正在完成從表達情緒到表達情感、進而表達情懷的迭代升級,從而不斷滿足大衆情感和文化消費需求。
今年1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印發通知,部署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提出2024年創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劇去旅行”主題優秀微短劇,塑造一批古今輝映、聯通中外的文化標識和符號通過微短劇全球傳播,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微短劇+文旅”融合促進消費的新模式。6月1日起,微短劇管理新規正式實施生效,引導微短劇行業進一步向規範化、精品化轉型。在有關部門政策指導支持下,各地廣播電視媒體機構、網絡視聽平臺、製作機構、主創人員、文旅部門、景點景區通力合作,推出了一批“好作品實現好收益、正能量取得大流量”的優秀微短劇,短劇行業向精品化邁進趨勢進一步凸顯。
“以文弘業、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這是包括網絡微短劇在內的所有文藝作品應當具有的擔當作爲。期待更多真正溫潤心靈、啓迪心智,能教育引導人們在知、情、意、行上健康發展的微短劇不斷涌現出來,更好滿足大衆情感和文化消費需求,助力弘揚網絡空間正能量,增強社會引領力、凝聚力、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