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來,這件事習近平一直牽掛於心

(原標題:25年來,這件事習近平一直牽掛於心)

躬身爲橋,連接山海。

25年前,黨中央作出東部比較發達的13個省市結對幫扶西部10個省區的戰略部署,其中福建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確定爲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關係。同年10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對口幫扶寧夏回族自治區領導小組,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擔任組長。同年11月,閩寧兩省區在福州召開第一次聯席會議,簽訂了對口幫扶協議。

閩寧扶貧協作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要戰略決策,承載着他的殷切囑託。

東西部扶貧協作創奇蹟,寧夏閩寧鎮舊貌換新顏。自福建與寧夏結成幫扶對子以來,20多年間通過資金支持、引入項目培訓技能、幫扶產業等多方面舉措,在戈壁旱塬間書寫下閩寧扶貧協作的壯麗篇章。上圖爲寧夏永寧縣閩寧鎮建設初期,移民羣衆戈壁灘上開荒種田(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下圖爲閩寧鎮原隆移民村的光伏蔬菜大棚(新華社記者 王鵬/攝)。

“幹沙灘”將來一定會變爲“金沙灘

1997年4月,習近平同志到寧夏銀川市參加閩寧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並深入西海固地區進行調研。如何破解西海固“一方水土養活不好一方人”的難題?

習近平同志提議,以銀川市永寧縣玉泉營開發區黃羊灘吊莊移民點爲主體,設立一個以福建、寧夏兩省區簡稱命名的移民開發區——閩寧村,將西海固的部分貧困羣衆搬遷到這裡。

他斷言,這片“幹沙灘”將來一定會變爲“金沙灘”。“廣泛深入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協作,促進閩寧雙方共同發展”,“動員企業家到寧夏投資辦廠”,“加強幹部交流和人才培訓”……這些戰略性、前瞻性的措施,成爲閩寧兩省區共謀發展的行動指南。一場跨越時空的守望相助全面啓動,一個閃耀着智慧光芒和強大生命力的“閩寧模式”開始形成。

在習近平同志的親自領導和推動下,閩寧兩省區同頻共振,確定了“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的扶貧協作機制,市縣結對幫扶,互派掛職幹部,部門對口協作,使福建的人才、資金、科技、經驗、市場等要素深深植入寧夏發展的“肌體”中,形成造血體系,從根本上提升了西海固地區的發展能力。

當年不到8000人的閩寧村,如今發展爲常住居民超過6萬人的閩寧鎮,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遷之初的不足500元躍升到2020年的14961元。藉助東部發達地區優勢,以產業發展、企業參與持續帶動農民脫貧致富——閩寧鎮從“幹沙灘”到“金沙灘”的傳奇故事,是閩寧扶貧協作的生動縮影。

“要做自己‘拿手’的”

1997年閩寧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將菌草技術列爲閩寧扶貧協作項目。時任福建農業大學菌草研究所所長的林佔熺和工作隊員們跋涉千里,帶着6箱菌草草種,來到固原市彭陽縣推廣菌草技術。半年後,用作物秸稈栽培香菇、平菇雙孢菇等食用菌取得成功。

1998年10月,福建農業大學向福建省政府建議,利用包括菌草技術在內的多項技術,在寧夏實施小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習近平同志對此作出批示,“菌草是我省之優勢”,要求“揚長避短”,“要做自己‘拿手’的”。這爲利用菌草技術開展對口幫扶寧夏工作,指明瞭方向和工作思路

此後,林佔熺團隊長期堅持在寧夏貧困山區駐村駐點,菌草技術在9個貧困縣大面積推廣。到2007年,寧夏1.75萬戶農戶參與菌草生產,興建菇棚1.75萬個,年產值近億元,菇農每戶年均增收5000多元,菌草業成爲閩寧扶貧協作的一個重要產業,一大批農戶通過發展菌草生產告別貧困。

爲表彰林佔熺在菌草科學研究上取得的成績,2000年6月,福建省政府爲林佔熺記一等功。7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出席了頒獎會,他指出,福建菌草技術的優勢在全國相當突出,要繼續讓它在扶貧致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林佔熺牢記習近平同志的囑咐,帶領團隊繼續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開展菌草技術扶貧,探索如何把西北地區的生態治理和菌草產業扶貧有機結合起來。2010年,林佔熺團隊在閩寧鎮荒漠上種植的巨菌草,經專家驗收畝產鮮草20噸,爲黃河流域荒漠化治理和菌草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有機結合的新模式。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給“窮溝溝”帶來山鄉鉅變,實現“苦瘠甲天下”到“綠水青山”的蝶變。當年十年九旱的西海固地區通過移民搬遷、退耕還林、平整土地、保墒增收,如今生態得到了極大修復,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圖爲寧夏西海固地區西吉縣湖鄉小流域治理生態修復區。強繼周/攝

“繼續做好,再接再厲,久久爲功”

到中央工作後,習近平同志始終關注閩寧扶貧協作進展情況,2008年4月深入寧夏西海固地區,調研瞭解閩寧扶貧協作工作;2016年7月專門到寧夏考察調研,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強調閩寧扶貧協作是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的一個生動例子;2020年6月在寧夏考察時,對深入推動新時代閩寧扶貧協作進一步作出重要指示。

一份特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申請,作爲閩寧扶貧協作項目將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的見證,被福建第十批、第十一批援寧幹部樊學雙珍藏了起來。寫申請的是一位殘疾人,他是寧夏隆德神林鄉辛平村二組農民辛寶同,他的申請不是向隆德縣委、縣政府尋求幫助,而是申請一家三口退出最低生活保障。

201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讓辛寶同陷入困境。爲治病,家中欠下20萬元外債,但他的病情沒有好轉,一年後下身癱瘓。禍不單行,辛寶同的父親因車禍全身癱瘓,家庭的重擔壓在了他母親一人身上。看到隆德縣有許多殘疾人需要幫助,樊學雙等福建援寧掛職幹部多方籌措資金,在隆德縣建立了寧夏第一家縣級殘疾人託養創業服務中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幫扶殘疾人。辛寶同和父母成爲第一批入住託養創業服務中心的受益者,還和其他殘疾人創辦了扶貧助殘“隆隆薯”品牌。“拿到第一個月工資,我把錢給了媽媽,她抱着我哭了。”辛寶同流淚回憶。

在樊學雙的支持下,2019年,辛寶同創辦了寧夏隆隆薯閩寧助殘商貿中心,主要銷售寧夏農副產品。不到兩年時間,商貿中心實現銷售額2300萬元,爲全縣2390名貧困重度殘疾人分紅186萬元。在2018年召開的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樊學雙作爲全國東西部扶貧協作掛職幹部代表,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了工作情況,總書記勉勵他“繼續做好,再接再厲,久久爲功”。

在總書記的關心關注下,閩寧扶貧協作由最初福建單向幫扶寧夏,拓展爲閩寧雙向互動、共同發展;由最初主要是政府援助,拓展爲各類市場主體共同參與;由最初給錢給物的“輸血式”幫扶,拓展爲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造血式”幫扶——“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羣體”推動閩寧扶貧協作實現了“三個拓展”。

2020年11月,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標誌着寧夏徹底撕掉了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的標籤,9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80.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0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