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年獻詞:時間劃過世界的痕跡已然改變
12月中旬的上海,一股肅殺的寒流襲來,驅走了盤桓已久的暖冬,陰霾的天空轉而碧空如洗,清冽的空氣裡可以聞得到那種冬天纔有的氣息。很多商業場所開始張燈結綵,聖誕和新年氣氛逐漸濃厚了起來。
那幾天也是前所未有的忙,一財“年終講”節目在一週內要拍五場內景和外景,尤其是在黃浦江邊的那些外景地,凜冽寒風下,站一會兒身體就開始僵硬。好在和以往的節目不同,這檔年終大片的特色是跨界嘉賓訪談,包括著名經濟學家張軍、ABB中國區總裁韓晨和小宇宙CEO舒玉龍,不只是聊財經,更多地在聊個體,聊時代。清澈陽光下的聊天讓人輕鬆,跨界的思想碰撞更是讓人忽略了寒冷,激盪起內心的強烈波瀾。其中,有內觀自身的回首和反省,有外觀世界的焦慮與憧憬,從個體到全體,從過去到未來,數天的訪談,跨界的交叉視角,對觀衆,是一場盛宴,對我而言,更是體會到當下中國,不同羣體亟待基於常識和規律,去提升共同的認知底線,尤其是在經濟築底復甦的過程中,不斷去形成“新共識”。
之所以迫切,是因爲沒有共識就難以形成改革合力。中國經濟遭遇疫情創傷之後的後遺症、自身的結構性矛盾、外部環境的鉅變,以及發展模式轉型期間,在短期和長期,在“立”和“破”之間的取捨和時機選擇,都是橫亙在決策者、專家、企業家和公衆面前的深刻命題。
這個“新共識”的形成,雖然艱鉅但又是必需,一旦南轅北轍,我們可能會錯失最關鍵的轉型窗口。
當然,很多看似理所當然的常識真正成爲共識,其實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很多常識要轉化成行動的依據和原則,並非那麼簡單。
當前的一個巨大挑戰還來自信息技術和傳播模式的鉅變。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邏輯和認知裡,而在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時代,平臺算法和信息繭房非但不能改善,反而更強化了這種侷限性。在這樣一個時代,除了堅守發現和傳播真相的天職之外,專業媒體未來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憑藉專業、全面的優勢和特色,不斷通過儘可能客觀理性的報道和觀點,去提升各方認知水平,傳播常識,消弭撕裂,打破繭房,在底線問題上達成最大限度的共識。
社會管理不同於自然科學,無法通過大規模的反覆實驗來試錯,因爲成本無法承受。所以在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更實事求是、更開放、更多元、更站在全局立場的專業討論和傳播尤爲必要。第一財經前不久發表了華生教授的萬字長文《價格雙軌制究竟是什麼》,對1984年著名的莫干山會議上關於價格雙軌制“調”“放”兩派之爭,文章做了細緻全面的回顧。價格雙軌制是當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大攔路虎,刊載這類學術爭論稿件,我們並不在意對結論的評判,我們在意的是第一財經一以貫之的追求——“討論真問題,提供真價值”,這也是莫干山會議給我們的最大啓發:首先,必須直面問題,不迴避;其次,講專業、講科學;第三,強調包容多元。唯有此,才能真正爲社會提供有價值的內容。
這也應該是我們和讀者之間達成的共識。
而一個有活力的思想市場一定是所有進步的源泉,尤其是在AI時代全面到來,星際旅行時代即將開啓之際,時間劃過世界的痕跡已然變換了軌道和速率,自由、競爭、開放、包容之花是所有創新的源泉,也因此更顯重要。
新年將至,每個人都在期待改變,就像“年終講”節目中的三位受訪者,不約而同,期待行業的新需求,期待有效的新政策,期待市場的新開放。但是他們在期待新氣象的同時,另外留給我一個共同且深刻的印象就是都非常敬畏常識和規律,敬畏個體和市場,他們注重腳踏實地,信奉長期主義,強調以人爲本,在不斷創新求變的同時,不忘最基本的目標和理念。這讓我想起諾獎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的那個著名觀點:不僅要研究如何增長,更重要的是爲誰增長。他的觀點也啓發了很多政策制定者,經濟政策如何更多考慮社會公正和個體福祉。而令人欣喜的是,這樣的“新共識”正在中國不斷形成,尤其在最關鍵的發展模式轉型期,明確的政策方位和實踐邏輯是最重要的信心來源。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但是新舊永遠在更替,“共識”雖新,其中的道理和規律卻是亙古不變的,正如《道德經》裡那句名言:“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古人其實早已經講得很透徹了。
祝所有的讀者新年快樂!
第一財經總編輯 楊宇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