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億,賽力斯,爆了!

來源:市場資訊

短短一年時間,賽力斯(601127.SH)市值飆升近1200億,目前,賽力斯總市值已經站上1600億。

這是什麼概念?

僅以市值論,賽力斯已經超過上汽集團,僅次於比亞迪和長城汽車,成了A股第三大車企!

賽力斯上漲的邏輯是什麼?

在筆者看來:

一方面固然跟A股“牛市”的大環境有關;

另一方面則是因爲賽力斯銷量和業績“火箭式”飆升。

其實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即現在賽力斯這家公司,正在變得越來越“不一樣”。在與華爲的合作中,賽力斯話語權日漸提升,逐步摘下“華爲代工廠”標籤,正在轉型成自主的頭部新能源汽車品牌。

我們先簡單介紹下賽力斯今年的銷量和業績。通過直觀數據感受公司基本面的鉅變。

今年前三季度,賽力斯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316,713輛,同比增長364.23%,主要來自賽力斯品牌旗下的問界全系列,1到9月,問界系列累計交付289,455輛,佔賽力斯新能源車銷量超90%。

汽車這種產品,一旦銷量起來,不僅廠商業績會好,連毛利也會隨之提升。因爲汽車需要在設計、製造和營銷階段進行大量前期投入,其製造成本與銷售量直接相關。汽車行業有一條著名的“賴特定律”,即每當某一款汽車的累計產量翻倍時,其成本價格便會下降15%。

我們可以看到,賽力斯銷量“爆”了,業績也飆升了,盈利能力也改善了。

根據公司業績預告,第三季度淨利潤將達到18.75億到24.75億元,這意味着公司第三季度不僅扭虧爲盈,而且一個季度賺的錢比整個上半年還多!要知道今年上半年,賽力斯的利潤總額才16.25億元。

從毛利看,去年二季度以來,公司每個季度都在提升。

2023年第二季度到今年第二季度,賽力斯的毛利分別爲4.17%、7.58%、13.54%、21.51%、27.47%。

“賴特定律”在賽力斯身上得到充分體現,可以說是教科書式的案例。

講完直觀的,我們再講點宏觀的:

即賽力斯正在摘下“華爲代工廠”標籤。因此,市場對這家公司進行了重新估值。

賽力斯與華爲的合作始於2021年,在華爲賦能下,賽力斯實現盈利。

然而,市場長期詬病,賽力斯說白了就是東風小康改個名兒,給華爲代工而已。

所幸的是,發展到今天,賽力斯用努力證明了自己。今年以來,隨着收編問界、入股引望,在雙方合作中,賽力斯話事權越來越重,邊界日益清晰。

華爲早已聲明“不造車”。今年7月,賽力斯宣佈擬斥資25億元向華爲收購“問界”商標及外觀專利。

現在,“問界”已經完全屬於賽力斯。

“連線出行”分析指出,品牌資產歸自己所有,智選車業務的邊界清晰了,有利於提升賽力斯在與華爲合作過程中的地位。二者越來越像深度捆綁的合作伙伴,賽力斯在一定意義上摘下了華爲代工廠的帽子。

據《第一財經》報道,有券商認爲,“賽力斯購買了問界商標和造型知識產權之後,華爲抽成的一部分可能會少抽一點”,賽力斯將在今後的合作中獲益更多。

賽力斯“野心”還不止於問界。

7月28日晚間,賽力斯又發佈關於籌劃對外投資的提示性公告,宣佈擬投資華爲旗下的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引望智能”)。

據36氪,華爲車BU一度是華爲唯一虧損的業務,但是,隨着賽力斯入股,華爲車BU盈利有望!

華爲常務董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曾表示,華爲車BU 2023年虧損約60億元,而今年第一季度,該業務已實現盈利。華爲車BU扭虧爲盈,只用了三個月時間。

華爲車BU收入大幅增長,主要來源是賽力斯這個大客戶。

正是因爲問界的熱銷,將賽力斯的產能拉滿,可以說,華爲車BU能否實現全年盈利,關鍵在於賽力斯業務能否持續放量。

可以說,現在已經不是賽力斯“靠”華爲,而是華爲汽車業務與賽力斯互爲依靠、夥伴。

最新消息,問界M9已經連續6個月蟬聯中國豪華市場50萬元以上車型銷量冠軍。

從瀕死的東風小康,到中國豪車一線品牌。賽力斯只用了四年。

這何嘗不是商業奇蹟呢?

本文首發於泡財經風口解讀專題,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轉自:泡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