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度火爐中「從鐵拔打到鑽頭」 萬華最後一間打鐵店

萬華西昌街上有着一間百年打鐵舖「三秀打鐵店」。(圖/記者李毓康攝,下同)

採訪攝影謝婷婷文字黃凱翊

萬華的西昌街上,有間民國14年就矗立於此,見證了臺灣農業社會一路發展轉型的打鐵店。西昌街曾經是臺灣著名的打鐵街,當時許多農人都會到此製作修補農具,繁盛時期更有多達10多間的打鐵店。但90多年過去了,西昌街彷彿隨着農業的沒落走入黃昏,如今只剩張秀榮師傅的「三秀打鐵店」。

AI產業、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的興起,同時也代表有許多傳統行業正逐漸凋零,打鐵就是其中一項即將在臺灣消失的傳統工藝。因爲工作環境辛苦,薪資低再加上容易有職業傷害,一般的人根本不願意再從事這樣的工藝行業。張秀榮舉例,打鐵的爐子溫度高達1600度,夏天的時候熱到只能打赤膊工作,卻又可能不小心被噴濺的鐵屑燙到,「有一次最嚴重,燙的鐵在剪的時候掉進褲子裡,褲子燒破了又溜進鞋子裡,那次皮膚被燒破好大一個洞,實在痛很久。」

▲▼高溫鐵渣飛濺到身上的話,連衣服都會被燒破,張秀榮的手上一甲子的奮鬥痕跡

現年72歲的張秀榮是三秀打鐵店的第二代,他的父親在1924年創立三秀打鐵店,據說當時西昌街從2號到26號全都是打鐵行,有的店專賣廚師專用刀具,他們則是專門製作鐮刀鐵靶農耕用具,張秀榮語帶驕傲的說,曾經還有外縣市的人跑來向他們家批發用具,還曾一度外銷國外,簡直是一時之選。

但隨着傳統農具逐漸被機器取代,臺灣逐漸從農業社會轉型工業,對於農具的需求不似從前,許多打鐵店敵不過趨勢改變紛紛倒閉,打鐵業成爲臺灣的夕陽產業之一。幸好張秀榮看見了新商機,在民國70年左右,他發現建築使用的用具用久了容易鈍,許多工人開始登門希望能修理機具,讓他決定轉型製作或維修建築工程工具,譬如鑽牆壁時需要的尖鑿和時常使用到的鑽頭等。

▲三秀打鐵店出產的每一個工具上都烙有店名,這是對自身手藝的負責與自信。

再加上兒子讀的正是電機維修,父子倆後來一起開發出建築電動機具的維修、買賣等業務,沒想到因爲修繕時間短,一個小時就能修理好60-70只用具,收入反而比之前還要好,才讓三秀打鐵店將逆境轉爲順境,成爲打鐵街上僅存的近百年老店

張秀榮從12歲起就開始學習打鐵手藝,打鐵近一甲子,即便周邊的打鐵店不敵經濟式微,一間接着一間倒閉,他仍舊堅持要守護這間傳家老店,「很多人問我怎麼還不退休,是我退休沒地方去啊!」訪談期間好不容易坐下喘口氣的張秀榮笑着說,他一早到店裡「加減做」當成運動,就會覺得時間過很快,還能與老客人閒談聊天,「這樣日子比較(退休)充實。」

▼打着打着,三秀打鐵店走過百年,成了萬華最後一間打鐵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