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頭野象"逛吃團"一路向北偷吃喝醉 眼看要到昆明瞭
還多次衝上了熱搜
↓↓↓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之前生活在雲南西雙版納州勐養子保護區的15頭亞洲象一路向北遷徙,途經雲南普洱墨江、玉溪元江、紅河州石屏等地。到此刻已經走了一個多月。至今還沒有停止腳步的意思,一路向北、幾乎不轉彎。
目前這羣15頭野象
離昆明城區僅約100公里
據澎湃新聞,有關專家分析研判,從該象羣所處位置和近期活動特點看,該象羣有繼續向北偏東遷徙的趨勢,應持續做好亞洲象北遷沿線安全防範工作。
17頭變15頭
2021年4月,
早先的隊伍是17頭亞洲象,
在元江活動了一個月,
其中15頭亞洲象出發繼續前行,另外兩頭返回普洱市墨江縣內。
此前亞洲象的活動軌跡
2021年4月16日
原生活棲息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17頭亞洲象從普洱市墨江縣遷徙至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5月16日凌晨
15頭亞洲象(其中2頭於4月24日返回普洱市墨江縣內)進入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寶秀鎮。
5月24日晚8時
5月25日下午
剩餘1頭亞洲象也遷徙到大維堵村。
5月26日19時
象羣進入峨山縣雙江街道(距縣城僅300米),在峨山縣城附近活動。
截至5月27日
象羣一直在峨山縣城附近活動。
本次亞洲象羣遷徙還有個
可愛的“小插曲”——
24日20時左右
象羣進入峨山縣小街街道
大維堵小寨組附近開始覓食
於25日清晨離開小寨組
但其中一頭年幼小象
因覓食了大約200斤酒糟
“醉倒”在大維堵小寨組
睡過頭而脫離了象羣
小象醒來後便開始了“自由行”
時而在走田埂
時而在水塘裡泡澡
時而在地裡嬉戲
久久徘徊不亦樂乎
在村裡“自由行”的小象
25日傍晚
“醉倒”小象終於迴歸了象羣
15只象羣到達石屏縣後,又先後經過了寶秀鎮、大橋鄉、龍武鎮,一路向北,直線距離經過了約40公里。
途徑附近村莊的時候,被村民發現在玉米地裡採食,吃了很多青玉米葉,踩壞一大片玉米地,還拉了幾坨粑粑留作紀念。
一戶人家的男主人說,大象沒有打招呼就進他家睡覺,還偷吃。工作隊在大象走後進屋查看發現,大象並沒有在屋裡睡覺,應該是進屋吃米時,米漏到了光滑的地磚上,大象踩上去後打滑摔了一跤,出門時又擠壞了這家人的門框。
在另一個村子,那頭調皮的小象進到了一戶人家,把人家的電視機也弄壞了。可能小象也想看動畫片吧!
白天象羣在樹林裡休息,下午5點出來,
大橋鄉火龍果的主產地。
有當地村民稱,
大象經過時還飽食了一頓火龍果。
對此,當地婦女說:“沒關係沒關係,我們很歡迎,大象頭一次來,吃點喝點不算什麼事。”
根據玉溪發佈數據顯示,40多天內,該象羣在元江縣、石屏縣等地肇事412起。
繼續前行,
當地用大型機械封堵道路
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方面還介紹,27日16時許,無人機偵查顯示,野象羣在峨山大墳山附近覓食,聯合指揮所嘗試利用投食方式引導野象,防止野象進入市區對人民羣衆生命財產造成傷害。
“大象:我只想出來壓壓馬路”
“我一路向北
你說你好累 不會再相信誰”
28日7時,象羣已離開峨山縣城,向北活動至縣城北側峨峰山山脊一線林地內。
大象:
知道有人在後面保護着
紅河州林草局野生動物保護科科長莫明忠介紹:這個象羣共有15頭,由6頭雌象、3頭雄象、3頭亞成體和3頭幼象組成。
莫明忠曾和省裡的專家分析:象羣在從墨江過來的途中生了小象,休了一段時間“產假”後,可能頭象迷路了,就逛到石屏了。
莫明忠認爲,象羣自墨江、元江出發後,就一直有人跟蹤監測着,還有無人機也在監控着,以大象的聰明,應該是知道有人在跟蹤保護。
因此,大象也很客氣,基本不會主動去破壞什麼東西,有時還會回過頭來看一看、瞅一瞅,笑眯眯地向人表達感謝一樣。
預測:
象羣下一步會去哪裡?
據春城晚報報道,按目前象羣的活動軌跡和移動方向,這已經是有記載以來,亞洲象羣活動到的最北位置。由於此區域並不是傳統的亞洲象活動範圍,因此準確判斷亞洲象的移動方向還有難度。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專家分析,該象羣有繼續向北遷移的趨勢,如進入人口密集的玉溪市紅塔區、昆明市晉寧區等地將難以控制;加上食物資源越來越匱乏,人象潛在衝突隱患激增。必須採取多種方式防止象羣北遷,引導其逐步返回普洱或西雙版納原棲息地。
網友覺得它們有點可愛
雲南人表示自己
“解釋不清我們不是騎大象上學了”
↓↓↓
如何與它們和平共處?
一起來學習一下~
1、請勿在院子晾曬玉米、存放食鹽等亞洲象喜食的食物,進家時,要儘快到安全的區域躲避,及時撥打電話求助。
2、在野外與亞洲象相遇時,禁止圍觀挑逗、戲弄亞洲象,禁止用鞭炮、禮花彈等惡意驅趕亞洲象。
3、在道路上與亞洲象相遇,要聽從監測員指揮,及時避讓,不要衝卡,避免造成人員傷亡。
4、對亞洲象“定點投食”是一項緊急避險措施,用來引導亞洲象遠離村寨,防止人象衝突,如在野外遇到投食點,應立即避開。
5、根據監測員提供的亞洲象活動信息,合理安排勞作、出行時間,避免與亞洲象正面衝突,共建“人象”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