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眼漸漸看不見 陳必先在音樂裡優遊自在

曾獲慕尼黑聯合廣播公司音樂大賽荀白克大賽首獎鋼琴家陳必先,是1960年代,臺灣首位獲得天才兒童出國資格音樂家。(鄭任南攝)

鋼琴家陳必先表示,自己的手掌不大,不利彈琴,因此始終非常努力練琴。(鄭任南)

鋼琴家陳必先近期將再挑戰演奏貝多芬漢馬克拉維鋼琴奏鳴曲,以及完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錄制。(鄭任南攝)

曾獲慕尼黑聯合廣播公司音樂大賽、荀白克大賽首獎的鋼琴家陳必先,是1960年代臺灣首位獲得天才兒童出國資格的音樂家,現年70歲的她,左眼因家族遺傳關係,已漸漸看不見,她表示,「看譜不像以前那樣清楚,很不舒服,但是我還有音樂,足夠了。」問她說爲何70歲看起來像50歲,她說:「我彈很多現代樂,需要動腦,保持新鮮活力大家也要多接觸音樂。」

坐在鋼琴前,信手拈來,彈奏被譽爲鋼琴喜馬拉雅山的奏鳴曲,貝多芬的漢馬克拉維,這首十分拐手曲子,像是要整人一樣,開頭的大跳不說,光是單隻手,就有好多層次要處理,一、二指要顫音,三、四指要保持冷靜,一隻手,有兩個國度,兩隻手,有好幾套作業系統,同步跑程式。然而,陳必先不知不覺就彈完了第一樂章

就彈琴的人而言,陳必先的手不算大,一般人可一次彈奏十個琴鍵間距,但陳必先,僅能彈八個琴鍵,「所以我非常認真練習,只能不斷練習,補足不全的地方。」陳必先表示,有個朋友告訴她,這個世界分爲有彈漢馬克拉維的人,以及沒彈漢馬克拉維的人。陳必先,應該是前者了。

陳必先在家中排行第四,上頭有三個姊姊,底下有一個弟弟陳宏寬,同樣是鋼琴家。陳必先小時候曾罹患小兒麻痹,有次她發燒怎樣都不退,但一彈玩具鋼琴,病就好了,「我現在也是這麼認爲,只要不彈琴,就不舒坦,生病了,彈琴就好了。」

世人都着重陳必先的鋼琴才能,其實她很想演奏小提琴,她的鋼琴啓蒙老師蔣介石私人醫師夫人崔月梅,小提琴老師則是鄧昌國,9歲到德國留學,假如鋼琴和小提琴兩樣都學,學費太貴,因此陳必先選擇專注在鋼琴演奏,「但後來我的女兒學小提琴,我會親自陪着一起上課,覺得很快樂。教琴時也會以小提琴演奏作比喻樂句歌唱線條要像走長弓一樣,順順地走,不要壓琴絃。」

9歲到德國留學,陳必先寄人籬下,在老師家住了10年,過着邊幫老師帶小孩邊練琴生活,一週僅能吃一次肉,還有不甚習慣蔬菜泥,一個離家遙遠的小女生,對家裡始終有牽掛,「我這輩子最對不起的就是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爲了我,必須多做很多工作,我這輩子永遠虧欠他們甚多。在他們面前,我永遠都不辛苦,在國外,不敢不努力。」

刻苦歷練,讓她學會活在當下,她說,每次上臺演出就像是面對一次死亡,「在舞臺上,一切只有當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彈琴時是一個人,沒有人可以幫我彈,死掉時,我們也都是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