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一樣的事 張重義救心生命

馬偕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榮譽資深主治醫師張重義專研複雜性先天性心臟病開心手術,抱着小病人露出慈祥微笑。(馬偕醫院提供/王家瑜臺北傳真)

專研複雜性先天性心臟病,馬偕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榮譽資深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兼任教授張重義說,當時旁人都勸阻他,但自己抱着「想做些不一樣的事情」的理想,決心踏入這塊處女地。30多年前,他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波士頓兒童醫院、梅約醫學中心進修,返臺後完成全國第一例新生兒大血管轉換術,之後陸續完成十多項全國首例的複雜性先天性心臟病開心手術。他膽大心細、視病猶親,更培育不少英才,從醫40餘年造福無數病人。

1976年,張重義自臺大醫學系畢業,服完兵役後,進入臺大醫院外科接受住院醫師和心臟血管外科訓練。因表現傑出,1984年奉派沙烏地阿拉伯吉達國王醫院擔任中沙醫療團副團長,2年共完成360餘例開心手術。返臺前利用3個月假期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學習複雜性先天性心臟病病理。

返國後1年,張重義又赴美國哈佛大學波士頓兒童醫院、梅約醫學中心心臟外科,研修複雜性先天心臟病的病理學及外科治療,並着重於新生兒暨嬰兒開心手術。根據文獻,約有0.8%到1%的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需要高規格的照護,其中複雜性先天心臟病約佔3成,更是高度考驗醫師經驗和技術。

張重義表示,複雜性先天心臟病外科治療包括「雙心室循環」及「單心室循環」矯正,前者是結構及生理的矯正,後者則只有生理矯正;由於每個人病況不同,不一定都能完全矯正,少數患者維持原本上帝給他的狀態,還可維持基本生活功能,因此並非所有人都需要手術。

新生兒體積小,心臟血管構造也小,開心手術高度考驗醫師的經驗和技術,也是體力和耐力的嚴苛挑戰。新生兒複雜的開心手術,不只過程需暫時停止心跳、進行體外循環,有些手術甚至需要低溫循環中止,因此從術前準備、術中、術後照護,每個環節都需小心翼翼,稍有差錯就影響甚大,講求高度的團隊合作。

談起過去數十載的治療經驗,張重義信手掏出白袍口袋裡的護貝小卡,上面畫着心臟血管結構,不疾不徐地邊用手比劃、邊口頭說明,將最複雜的病況轉化成最淺白的言語。每次手術前,張重義都會親自向家屬詳盡解說,消除他們的擔憂和不安。

曾有學生問他「您每天這樣解釋病情不會感到厭煩嗎」?「爲什麼不讓家屬看說明影片或問卷打勾就好」?張重義想了許久回答道:「對醫師來說,手術可能是每日例行公事,但對於病人和家屬而言,可能一輩子就遇到這麼一次,將心比心,你會希望醫師怎麼做」?

高壓工作之餘,張重義培養了爬山、閱讀、寫書法、聽音樂等多元興趣,作爲日常生活的調劑。但他強調,真正可以紓壓的方式,莫過於充分的事前準備,有時候遇到困難的患者,就連洗澡時都在腦中沙盤推演,一有想法就趕快寫下來,雖然不可能百分之百有把握,但多一份準備,就少一點壓力。

2016年自臺大退休後,張重義到臺北馬偕醫院服務,推動產前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檢、孕婦照護諮詢,及產後胎兒術前術後的治療與追蹤,形成跨團隊的照護模式,於2019年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目前仍持續擴展與產前檢查診所合作,希望繼續造福更多孕婦和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