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國家安全觀十年創新發展的五個鮮明特徵

謝波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新時代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標誌着我們黨對國家安全基本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總體國家安全觀自2014年創造性提出以來不斷創新發展,形成了中國特色國家安全理論體系,爲構建中國國家安全自主知識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十年創新發展歷程呈現出鮮明的政治性、人民性、時代性、體系性、學理性特徵,對在新徵程上堅定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開創中國式國家安全現代化新局面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總體國家安全觀創新發展的政治性

總體國家安全觀正式提出後,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一直具有鮮明的政治性,這與國家安全、國家安全工作極強的政治性緊密相關。

首先,“政治性”表現爲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始終把堅持黨的絕對領導作爲國家安全工作的根本政治原則,成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不斷健全完善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把黨的領導貫穿國家安全各方面全過程,通過《黨委(黨組)國家安全責任制規定》《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安全工作條例》等新立黨內法規落細落實。其次,“政治性”表現爲對政治安全極端重要性的清醒認識。堅持以政治安全爲根本,把維護政治安全特別是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堅決打贏意識形態主動仗,堅持黨的自我革命,推動反腐敗鬥爭向縱深發展。最後,“政治性”表現爲站在政治和全局高度認識和定位國家安全。從“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到“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再到“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對國家安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化,把統籌發展和安全上升爲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大原則。

二、總體國家安全觀創新發展的人民性

馬克思主義認爲,人民羣衆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人民性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理論品格。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爲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總體國家安全觀創新發展始終堅持以人民安全爲宗旨,把人民安全作爲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第一要義,實現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國家利益至上有機統一。

第一,“人民性”通過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爲了人民得以呈現,這是目標追求。深刻認識國家安全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維護國家安全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着力解決人民羣衆反映強烈的安全問題,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羣衆安全權益,迴應人民對安全的新期待。第二,“人民性”通過堅持國家安全一切依靠人民得以呈現,這是力量依靠。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人民作爲國家安全基礎性力量,全面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和素養,加強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建設,匯聚起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力量。第三,“人民性”通過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實踐中不斷深化,對人民安全內涵的認識得以充分彰顯,這是創新發展成果。例如,在防汛救災等方面反覆強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等,把保障生命安全擺在人民安全的最高位置,把“人民至上”作爲貫穿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一條紅線。

三、總體國家安全觀創新發展的時代性

“時代性”是某事物同特定時代背景、時代精神相契合的特點,深刻反映時代對事物之影響和塑造。一切科學理論都是時代的產物,亦是時代精神之精華,總是在滿足時代需要、解決時代課題中得以孕育和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宣告:“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着眼戰略全局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斷,總體國家安全觀深嵌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理論體系。

總體國家安全觀應時代而生,隨着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發展。一方面,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立足於國家安全形勢之變。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複雜。”正是在此背景下,總體國家安全觀創新發展始終強調,總體國家安全觀關鍵在“總體”,突出的是“大安全”理念。另一方面,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豐富發展緊跟時代步伐、反映時代變化。總體國家安全觀自提出以來就是與時俱進、不斷髮展的戰略思想體系,在其引領下通過一系列內政外交的成功實踐,生動回答了在新時代如何既解決好大國發展進程中面臨的共性安全問題,又處理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階段面臨的特殊安全問題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可以說在總體國家安全觀創新發展進程中,理論引領着時代發展,時代又推動着理論創新,兩者形成了協調統一、良性互動關係,推進國家安全全面加強。

四、總體國家安全觀創新發展的體系性

作爲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形成的系統完整的國家安全理論,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創新發展體現出顯著的體系性和學理性,其豐富發展過程就是中國國家安全理論不斷邁向體系化、學理化的過程。所謂理論“體系化”,主要表現爲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從理論發展角度看,目標指向在於建構全面系統、前後貫通的開放理論體系。從總體國家安全觀精髓要義“五大要素”“五對關係”到“十個堅持”,再到“五個統籌”,清晰呈現出總體國家安全觀“開放式”創新發展,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特色國家安全理論實現了體系化。

一方面,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即是以“體系化”方式展開的。在中央國安委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以“宗旨+根本+基礎+保障+保障”的表達闡述總體國家安全觀“五大要素”,以五個“既重視+又重視”的表達闡釋“五對關係”,提出構建集11種安全於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就蘊含着對國家安全的體系化考量。另一方面,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容及其發展變化內含豐富的“體系化”元素,反映出理論包容開放的特質。例如,“十個堅持”密切聯繫、有機統一,從根本保證、道路選擇、根本立場、必然要求、生命線、主陣地主戰場、中心任務、大國擔當等多方面體系性展開,從中不難看到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系統完整、邏輯嚴密,而這無疑是理論體系化之具體呈現。又如,總體國家安全觀“五個統籌”在黨的文件中表述有所變化,體現了理論體系化過程中因時因勢而變,而這又反映出理論不斷提煉與昇華。再如,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出明確要求,其中涉及國家安全和社會治理體系的完善,更是體現了對國家安全的系統謀劃、整體推進。

五、總體國家安全觀創新發展的學理性

理論“學理性”的不斷呈現和深化,是理論思維、創新思維深度運用的必然結果,也是理論走向成熟的顯著標志之一。這種“學理性”表現在總體國家安全觀創新發展過程中,實際上是將維護國家安全實踐經驗和認識上升爲學術理論知識的生產創造過程,其要求國家安全理論創新必須與學科的基本原理和法則相契合,並通過總結和歸納實踐經驗,深入研究現實問題,探索國家安全的本質及發展規律。如果說“體系性”更多強調的是知識結構和邏輯體系,那麼“學理性”則是要在體系化基礎上,促成知識體系升級和科學的方法論,進而助推總體國家安全觀理論體系創新發展。

首先,總體國家安全觀本已有着深刻的哲理意蘊。例如,總體國家安全觀既汲取人民主權、唯物史觀等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養分,也汲取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內外兼修、剛柔並濟、以和爲貴、親仁善鄰、天下爲公等精髓要義;又如,“總體”二字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方法,蘊含着系統、戰略、底線、極限、法治、創新等一系列科學思維方法。其次,隨着總體國家安全觀創新發展,其內容也得到不斷拓展和豐富,逐步形成涵蓋國家安全道路論、統籌論、發展論、法治論、保障論等一系列理論體系,使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學理性在發展中不斷增強,對指導維護國家安全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最後,總體國家安全觀創新發展促成國家安全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誕生,教育和學術界將從國家安全思想與理論、國家安全戰略、國家安全治理、國家安全技術等方向着力,推進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建設,爲國家安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智庫建設和能力保障提供有力的學科支撐。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院長,西南政法大學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院研究員,博士)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2021年度重大招標專項課題〔編號:LSYZD21009〕;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2023-2024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編號:cqgj23019C〕階段性研究成果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