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谷論壇》凝望臺灣社會族羣和解的里程碑(陳復)
本文作者認爲,各政黨應支持行政院設立「外省族羣委員會」、「閩南族羣委員會」與「新住民族羣委員會」這三個部會級單位,跟既有的原住民族委員會與客家委員會共同成爲中央部會,彰顯出臺灣社會整體的族羣光譜。(圖/Microsoft Copilot AI生成)
我們如果要讓臺灣五大族羣和解共生,基於讓五大族羣都能獲得平等發展的目標,就不能只在中央設立「原住民族委員會」與「客家委員會」,而不設立「外省族羣委員會」、「閩南族羣委員會」與「新住民族羣委員會」這三個部會級單位。生活在當前臺灣社會,人民日常接觸到閩南族羣文化可謂理所當然,常見者譬如各宮廟舉辦的神明祭典,尤其媽祖遶境巡禮,參與人數常動輒百萬計;原住民族羣文化與客家族羣文化則在部會級單位設立後獲得相當蓬勃的倡導與推廣,甚至新住民族羣文化都因當前政府實施「南向政策」(或後來的新南向政策),基於籠絡島內新住民配偶並對東南亞各國表示善意,文化部設有新住民專區來推廣新住民各種節日慶典,但只有外省族羣文化卻在中央部會呈現被冷落且無人聞問的不平等現象,實屬極不合理且亟需改善的族羣問題,其原因頗值得反思。
我們觀察現行原住民族委員會與客家委員會這兩個中央部會設立的緣由,都會發現其過程極具有政治性。早在民國八十年(1991)六月六日,由臺灣原住民權益促進會主辦,聯合原住民學生團體,展開集會遊行,訴求成立中央級原住民專責委員會。但直至民國八十四年(1995),因立法院選舉國民黨、民進黨、新黨和無黨籍聯盟無一黨取得過半的席位,而在野各政黨和執政的國民黨全部席位只相差兩席內,由於當時的行政院長還需要獲得立法委員過半支持才能就任,時任行政院長連戰召見國民黨籍的蔡中涵委員和瓦歷貝林委員,希望能獲得這兩位原住民立委支持,蔡中涵與瓦歷斯貝林則聯手拿同意閣揆同意案當作條件,順利爭取國民黨承諾成立部會級原住民委員會。這件事情反映出族羣權益議題能獲得政黨重視與支持,其實常受到具體政治事件的影響。
接着,客家委員會成立於民國九十年(2001)6月,其目標是復興臺灣日漸流失的客家文化,延續客家傳統文化命脈,並打造臺灣成爲尊重多元族羣文化的社會。其背後的原因則與當時的陳水扁總統有關,早在其擔任立法委員時,就開始任用客家精英來做幕僚(譬如羅文嘉長期任助理),擔任臺北市長期間則積極經營客家選票,包括成立「財團法人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設置「臺北市客家文化會館」與「臺北市客家藝文活動中心」,再開闢「臺北電臺客家頻道」,每年定期舉辦「客家文化節」,讓本來對政治比較沒有熱情的客家鄉親,開始轉向支持其個人(而不見得是整個民進黨),因此,其雖然市長連任敗給馬英九,卻在民國八十九年(2000)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後,隔年就成立客家委員會,這些過程幫其制訂政見白皮書的范光羣就是客家人,後來並擔任首任客委會主委。
民主政治就是團體利益的較量與協商,不參與任何團體,則個人的權益就無法獲得保障。團體的性質有很多種,性別、宗教、階級與黨派都是團體,族羣自然更是其中很重要的團體。外省族羣有個重要特徵:由於該族羣跟着中華民國政府來臺,並主要參與軍公教警消這些政府工作,使得外省人普遍有着「高度的服從性格」,不太願意對政府表達反對的聲音。如今時過境遷,政黨輪替早已變成新常態,外省人要意識目前已經沒有任何政黨會直接關注我們的權益(包括但不只是軍公教警消這些領域的工作權益),甚至有很多權益根本未曾被我們自己仔細認識(譬如保護眷村文化的各種議題,不只包括眷村建築的毀壞,更涵蓋眷村語言的流失),我們只有讓自身的團體利益被社會正視,否則在這種激烈競爭的政治環境中,我們族羣的團體利益會不知不覺被人漠視,甚至被「消音」。
臺灣外省人不應該再有這種幻想:面對當前的各種亂象,我們無能改變,就反過來期待大陸當局過來「收拾亂局」。外省族羣就是讓中華民國落腳於臺灣社會的始作俑者,自己不認真經營中華民國,卻產生自我放棄的念頭或作法,如此不只會被臺灣其他四大族羣輕視,更會被大陸當局輕視,我們的祖先本來自中國各省,現在卻被大陸當局視作「閩臺一家親」,只讓福建來跟臺灣對接,連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的員工都常主要挑選會講閩南語的人來從事對臺工作,偶而則會請客家人來擔任發言人,藉此表示對臺灣的熟悉感與親密感,那我們外省人在其心中究竟佔有什麼位置呢?這不能怪人家,而要怪我們自己。我們不在意自己的族羣應該在臺灣社會經營與發聲,甚至有人都想要跳船放棄中華民國了,這種無止盡的流浪者心態最終只會落得「人見人嫌」,而不可能獲得任何尊重。
外省族羣不該忘記自己是「承天命,續道統,傳斯文」的一羣人。民國三十八年(1949),不只有無數的故宮國寶被輾轉搬運來臺灣,更有無數的一流學人被緊急搶救來臺灣,臺灣本不大,卻接納中華民國這個始終不只擁有政統更擁有道統的政權,這些無聲的國寶與有聲的學人散發着雄渾厚實的能量,讓中華文化在臺灣社會獲得繼往開來的發展,更不要說經由閩南人與客家人在臺灣數百年的經營,誠然使得臺灣社會「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這羣華夏遺民聯合原住民族,共同開闢出如此美麗的寶島,外省人何忍撒手置身事外?解鈴還需繫鈴人,只有我們再度凝聚起來,聯合任何願意平等待我的族羣共同奮鬥,大家攜手復興中華文化,讓臺灣社會的族羣關係獲得良善發展,使得中華民國的運作機制恢復正常,這纔是外省人始終流淌在身的天命。
當我們有此自覺,則呼籲各政黨支持行政院設立「外省族羣委員會」、「閩南族羣委員會」與「新住民族羣委員會」這三個部會級單位,跟既有的原住民族委員會與客家委員會共同成爲中央部會,來推廣各自的族羣文化,彰顯出臺灣社會整體的族羣光譜,完成「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本不二」的政治理想,這誠然是族羣共生且福國利民的壯舉!但,全部的圖像,其第一塊拼圖,首先得由凝聚外省族羣意識來着手,只有外省人恢復其族羣意識,願意再擔中華文化的大纛,謀畫族羣的振興,纔有立場重新參與臺灣政治,只是其族羣復振工作不是跟任何族羣鬥爭,而是跟全體族羣合作,畢竟設立「外省族羣委員會」怎麼可能單憑外省族羣的團結就能完成?讓我們把這件事情當作階段性的目標,視五大族羣委員會的全部設立,來當作凝望臺灣社會族羣和解的里程碑。(作者爲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