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柒已歸”背後的成都千年文化
三年之期已到,子柒已歸。
11月12日這天晚上,我拎着外賣哼着小曲準備進行一個飯的恰,點開B站卻看到小約翰等一衆鴿王動態死一般的寂靜。
正欲痛斥本朝up主不幹人事,餘光卻掃到某小窗裡的李子柒跑過小徑,跑過花田,在我們熟悉又陌生的雲海上迎來了一輪嶄新的朝陽......
戾氣在這十幾秒間煙消雲散,就像三年前無數個這樣的瞬間,每當生活裡的亂麻纏的我們動彈不得,雲海上的姑娘與婆婆,高山上的牽牛花跟小黃狗就會把我們敲暈拽進最原始的柔軟之中。
李子柒再一次回到了忠誠於她的互聯網。
帶着她的“手作獨棟衣帽間”、紫漆衣櫃、蜀錦絨花,給所有知道子柒名字的人——這個在多年以前便以年爲單位拍視頻、認真生活、做非遺傳承的田園區頂流,回來了。
一口氣連更的三條視頻,讓大家知道這三年裡她不僅沒有忘記努力生活,忘記非遺,反而在打磨技藝,嘗試更多老祖宗的生活藝術。
在與新華社記者的專訪中大家也得以瞭解,這三年來子柒除了忙着補覺、陪奶奶到處旅遊、其間還拜訪了一百多位非遺傳承人和文化工作者,這也讓她找到了接下來一段時間的動力和方向。
如今我們看到的《雕漆隱花,雕出紫氣東來!》、《送給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便是子柒學習與鍛鍊歸來的結果,其背後便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漆藝與成都織錦。
其實細心的朋友可以發現,無論是漆藝還是蜀錦(含義便是“四川成都所織造的花錦”),都是非遺文化中的成都標誌性技藝。在沒有現代化工材料的過去,古蜀人利用天然材料與天馬行空的工藝技法,製成了連今人都要稱奇的精妙絕倫的手工藝品。
在《送給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中,子柒主要進行了養蠶繅絲的工作,織造主要由蜀錦研究所完成,我們今天就主要聊聊大漆。
在大漆視頻中,李子柒在一年多的時間裡製作拍攝了一整套漆藝流程,最終呈現給我們象徵“麒麟回首、萬事不愁”的紫漆衣櫃。
所謂大漆,指的是割開漆樹樹皮,從韌皮內流出的一種天然白色粘性乳液,後經加工便能製成塗料。從“漆”的漢字構成我們也能看出,它象形的是樹木流出液體的樣子。
古時採集天然漆,需要人力在高達二十米漆樹樹幹上採集,先劃一刀,用蚌殼承接,便有別稱“柒樹”,“柒”象形的便是切割樹木流淌乳汁的樣子。
從本質上講,柒與漆二字均指古代制漆工藝,宋代音韻學著作《集韻》中有載“漆,或作柒”,《山海經》中載 “剛山多柒木”,可見二字經常混用,“紫漆衣櫃”與“子柒已歸”也真不是網友瞎聯想。
只能說好好學習,諧音梗都能顯得滿腹經綸。
古人在漆樹上採集到的天然漆,通過加工可製成生漆、熟漆、色漆,將其塗抹到合適的木胎或其它材料表面,便可以得到一個便宜、防腐、輕便、易得、耐熱、耐酸、耐磨、耐摔、隔水的“漆器”。
古語:“滴漆入土,千年不腐”。
漆盤 西漢 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 成都博物館藏
這麼好的東西有沒有讓你想到什麼?
沒錯,就是塑料。
在沒有化學生產技術的古代,我們的老祖宗用天然材料跟樹木汁液一頓操作,便獲得了有相似實用度且藝術性更強更環保的生活用品。
在大量出土於滎經和青川墓地的春秋戰國時期成都漆器,我們可以看到其種類包括漆盒、漆盤、漆壺、漆杯、漆奩、漆梳等等日常生活用品,說明哪怕在當時,漆器也已不是什麼罕見的貴重物品。
遊戲中的漆器店
如此高的實用性、藝術性、可獲得性,讓漆器在漆樹廣泛分佈的東亞遍地開花,迅速風靡。
作爲最早可追溯到8000年前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韓非子》中有記載:“舜禪天下而傳之於禹,禹作爲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縵帛爲茵,蔣席頗緣,觴酌有采,而樽俎有飾。”
也就是說自大禹時代,中國人便已經開始制漆用漆。
經穴漆人 西漢 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 成都博物館藏
雖然漆藝的使用究竟是古代中國地區更早還是日本地區更早,在學界尚有疑義——兩國都有自己的原生漆樹種類,且都在史前時代開始發現跟使用這份屬於東亞的特有的禮物。
但沒有爭議的是,在隨後東亞曠日持久的人口遷徙與長達1600多年的朝貢體系中,東亞文化呈現出了以古代中原地區爲文化中心向周邊輻射傳播的樣態,中國的農耕生活形態、包括漆器在內的複雜多樣的工藝美術技法、六朝、隋、唐佛教美術都對周邊國家影響深遠。
《唐大和尚東征傳》中有載,鑑真第二次東渡所備辦的物品中有“漆盒子盤三十具,金漆泥像一軀……”
隨着交流與歲月沉澱,中日朝越琉等國的漆器工藝日趨牛逼,逐漸產生了各自偏好的美術風格。
在物產不甚豐盈的歐洲人心中,中國叫陶瓷,日本叫漆器,阿根廷叫白銀(argent)
其中,中國漆器以技藝複雜,造型立體,流派多樣而聞名。
在幾千年的實踐中中國漆器逐漸形成了福州脫胎漆藝、北京金漆鑲嵌、成都金銀平脫、山西平遙推光漆、山西新絳剔犀(雲雕)、安徽犀皮漆、湖北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廣東陽江漆、貴州大方皮胎漆器、彝族漆器等等等等流派,過於強大,無法言盡。
北魏 彩繪人物故事圖漆屏風
元 花卉紋剔紅渣鬥 楊茂
元 廣寒宮圖嵌螺甸黑漆盤殘片
而李子柒在視頻中所使用的雕漆隱花、拉刀針刻等技法,就是典型的成都漆藝區別於其他地區漆藝的重要特色。
成都漆藝也向來以工序繁多、製作細緻、耗時久長著稱,尤以“三雕一刻”——雕銀絲光、雕花填彩、雕漆隱花、拉刀針刻等極富成都地域特色的修飾技藝聞名於世。
巴蜀自古盛產生漆和朱丹,也是栽培漆樹最早的地區之一,這讓成都從很早以前便成爲了中國漆器的主要產地之一。
三星堆遺址就曾出土一件雕花漆木器,青銅人頭像的金面罩內側那層土漆粘接時留下的“極薄的呈棗紅色的硬殼”,可以見得三星堆時期的古蜀人已熟練掌握了制漆用漆工藝。
至秦漢時期,四川便已經成爲了我國漆器生產中心,各地出土的漢代漆器上往往有銘文“成市草”、“成市飽”、“蜀郡工官”、“廣漢郡工官”等字樣,其中早通造,飽指漆器製作的工序,當時的制漆工匠們均自豪地在漆器上留下了“成都造”的烙印。
西漢揚雄的《蜀都賦》中也記載漢代的成都漆器作坊“雕鏤釦器,百伎千工”的描寫,可以窺見當時成都漆器發展的繁榮景象。
後來到了唐代,成都漆器在衆多流派依然佔有重要的地位,《萬曆野獲編》的“雲南雕漆”中有載“唐之中世,大理國破成都,盡擄百工以去,由是雲南漆織諸技,甲於天下”。
可見四川的漆器工藝傳到雲南後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本土融合中又助推雲南漆器出現了數百年的繁盛期。
可以說李子柒不愧是成都非遺大使,復出的第一條視頻便將成都漆藝裡割漆、制漆、制胎(補一下就行畢竟衣櫃是現成的)、底灰、髹漆、雕漆、螺鈿、打磨、揩清、推光一個不落的展現給了海內外千萬網友。
不過說一千道一萬,在當代材料科學的加持下,漆器的落寞也是一個必然。
不僅是便宜、防腐、輕便、易得、耐熱、耐酸、耐磨、耐摔、隔水的需求有了無數解決方案,相同消費場景迅速被塑料製品替代,甚至連許多需求本身都不再必要了。
滿大街只要一兩塊錢的瓷碗,超市方便麪買五包贈大湯碗,在當代生產力大普惠的背景下,漆器早已被小而美、慢而精的定位束之高閣。
而且採集與制漆的過程看着很難,實際也一點都不簡單。
百里千刀一斤漆
漆樹的每一個部位都含有漆酚,大約50%至75%的成年人會對漆酚過敏,許多人光是路過漆樹便會產生過敏反應,咬人樹可不是浪得虛名。
手工藝人在接觸過程中更是可能因全身紅腫、瘙癢難耐而痛苦萬分,子柒在割漆過程中就因嚴重過敏整個團隊一起去醫院打抗過敏針。
也是這些不再適合當代工業社會下的種種,讓如今人們想到漆,第一反應不再是難以採集的樹木汁液,而是化學漆、合成漆、油漆、功能漆等量大管飽的當代塗料,人們看着李子柒爬上爬下曠日持久的採集,才驚覺漆的真正含義。
就像如今的我們打電話依舊說“撥號”、“撥個電話”,然而真正需要撥動的電話輪盤卻早已消失在生活間,走進了博物館。
然而,這也是多年不見,人們依舊熱愛李子柒的原因。
當代社會像一個精密的齒輪,我們每個人都是裡面按時轉動的一小環,我們的生活富足了,有保障了,但同時,社會分工高度毛細化,個人完成任何一項全流程操作,都變得難上加難。
但就是有這麼個人,在簡單的山上蓋了一座不簡單的房子,從零開始養蠶繅絲,學習成都漆藝,在四川漆樹林的來來往往間雕出了麒麟。
通過非遺,人們把握住了穿越時空的手藝,也把握住了自己。
人們需要城市,也需要田野和一些慢節奏的東西。
就像子柒在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的,許多傳統文化就像是一位垂暮的老人,他們歷經了遙遠的歷史長河,不斷的回望,他們渴望在這個不那麼需要他們的時代裡,找到屬於它們的一點價值。
而如今,我們有了更好的生活和更多的選擇,讓越來越多喜愛傳統文化的手藝人們得以自願加入,自媒體的繁盛,也讓更多人回頭看到並去喜愛這些老人。
在如今的社交媒體上,活躍着大量與李子柒一同傳播中國非遺文化的博主,僅成都一地,在小紅書、快手、抖音、微博便有四百餘位不遺餘力宣傳本地傳統文化的賬號,內容覆蓋美食、武術、體育、戲曲、傳統手工藝等等領域。
成都豐富的歷史文化、獨特的民俗文化、多樣的美食文化爲自媒體創作提供了大量極具吸引力的素材,在實地走訪中,幾乎100%的創作者都表示,成都獨具特色的文化環境爲自媒體行業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人們透過平臺大V們的視角,重新認識了成都千年,也重新見證了中國千年。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以傳統非遺文化爲代表的精神財富正在深刻影響着我們的社會和生活,成都作爲西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憑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魅力,屬地自媒體的非遺傳播也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態勢。
可以說,子柒傳播了非遺文化,非遺文化也成就了李子柒。
從前慢的,如今依舊慢,但慢不會永遠都是弊端。
慢也可以是人們的選擇。
以悠閒文化著稱的成都,在歲月間精雕細琢的非遺,在一盞茶,一碗漆,一瓢粉的相得益彰中,這一刻,便也成了千年文化的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