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上市競速,高光下的生存博弈
最近,國內自動駕駛企業都在股市上攻城拔地,爭創各領域的“第一股”。
上週,地平線、文遠知行先後在港股和美股上市,而已經遞交招股書和準備上市的名單中,還有小馬智行、Momenta、縱目科技、佑駕創新、西井科技、圖達通等至少6家中國智駕企業,這些企業的業務覆蓋獨立自動駕駛整車研發、自動駕駛出行服務(Robotaxi)、車規級芯片、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等多個領域。再加上之前已經登陸資本市場的禾賽科技、速騰聚創、知行科技、黑芝麻智能,不完全統計,近兩年來已有超過十餘家自動駕駛企業啓動上市或已成功上市。
一級市場上,自動駕駛同樣火熱,宏景智駕、易航智能、輕舟智航等智駕公司,也在最近先後完成了C輪融資,融資額都達到數億元。
從今年來看,Robotaxi正展現出其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商業化前景。國外如谷歌Waymo在舊金山全面開放,國內像百度“蘿蔔快跑”在武漢的試運營,都證明了自動駕駛技術的可行性。而特斯拉最近正式推出的Robotaxi產品Cybercab,以低於3萬美元的成本預期,以及有望在2026年投產,更是引發了資本市場的熱情。
這些自動駕駛企業批量衝擊上市,既有持續融資以提升技術、擴展商業化的需求,背後也有風險投資的推動,畢竟陪跑了近十年後,這些投資機構也需要獲利退出。但上市後企業也面臨着不確定性,比如今年1月,在美上市被稱爲“自動駕駛第一股”的圖森未來,就因虧損而黯然退市,股價距其2021年4月的發行價跌去了99%,業績、監管機構審查以及資本市場變化等成爲其退市的重要原因。
在經歷了持續的高投入、高虧損之後,明年或許將成爲自動駕駛公司從虧損走向盈利的分水嶺,萬億市場的搏殺中,誰才能真正最終勝出。
1、IPO批量上市,資本的狂歡與退出
今年無疑是自動駕駛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大年”。
10月24日,地平線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拿下了“中國自動駕駛第一股”,併成爲港股年內最大規模科技IPO。次日,文遠知行也正式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被稱爲“全球Robotaxi第一股”。
公開資料顯示,成立於2015年的地平線機器人,業務包括高級輔助駕駛(ADAS)和高階智能駕駛(AD)解決方案。與之相似,2017年成立的文遠知行,提供Robobus、Robotaxi等產品銷售,以及自動駕駛運營、高級輔助駕駛系統等服務,擁有自動駕駛出租車、自動駕駛小巴、自動駕駛貨運車、自動駕駛環衛車和高階智能駕駛等五大產品陣營。
目前等待上市的自動駕駛企業,還有都在2013年成立的縱目科技和佑駕創新,兩家先後於今年3月、5月向港交所交表,其中縱目科技是一家ADAS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覆蓋全面自動駕駛功能的解決方案。而佑駕創新主要提供全棧自研,並經過量產驗證的定製化L0至L2++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並一直積極開發先進的L4自動駕駛技術。另一家同樣提供從L2到L4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Momenta,也在今年6月通過境外上市備案程序,擬赴美上市,Momenta的產品包括量產自動駕駛(Mpilot)和完全無人駕駛(MSD)解決方案。
而最新交表的是2016年創立的小馬智行,其在10月18日已向SEC遞交招股說明書,尋求在納斯達克IPO。小馬智行的業務包括自動駕駛出行服務(Robotaxi)、自動駕駛卡車(Robotruck)、乘用車智能駕駛(POV)三大板塊,目前在北京、廣州、深圳和上海等城市,小馬智行運營着超過250輛Robotaxi。
對於這些自動駕駛公司集中衝擊IPO的原因,一位自動駕駛公司高管分析認爲,這些公司成立時間普遍接近甚至超過10年,都到了要IPO的時間點了。現在趁着港股和美股的機會,自然要上市。而且考慮到上市公司基金本身也是有周期的,股東也有“變現”需求。資本大環境疊加投資者的需求等因素,也許是這波自動駕駛公司上市浪潮的主要推手。
另一位業內人士也向商業新研社透露,目前自動駕駛領域在業務落地和資本運作方面雙雙進入拐點的階段,Robotaxi乃至整個自動駕駛領域沿着高科技發展曲線,已經從前幾年的發展和積累進入到了增長爆發期,所以會看到公衆對其關注度大幅提升、企業扎堆上市的現象,整個行業處在往上走的趨勢。
小馬智行CEO彭軍曾在談及IPO時表示,研發型公司其實很需要資本支持,融資就是和資本市場的共贏,有了資金的支持,公司才能做得更好,創造出更多更優秀的產品,有了更好的產品才能獲得更多的投資人支持,這是正向循環。
在一級市場上,自動駕駛的細分場景,包括自動駕駛卡車、自動駕駛小巴、無人駕駛配送近段時間吸引了不少資金。有機構統計,今年三季度,國內外無人駕駛領域公開超56起重要投融資,披露融資總額超132億元,單筆融資平均規模擴大、大額投資增多。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也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自動駕駛相關企業5600餘家。其中,2024年1-8月,新增註冊相關企業350餘家。從地域分佈上看,廣東、河北和江蘇三地,自動駕駛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分別擁有1300餘家、750餘家、380餘家;從成立時間來看,近4成的相關企業成立於1-5年內,成立於5-10年內的相關企業佔比超4成。
2、技術難突破,“三高”成共識
目前,汽車智能化解決方案聚焦在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及智能座艙解決方案這兩個關鍵領域。具體而言,智能駕駛解決方案致力於提高出行的安全性和效率,而智能座艙解決方案旨在提高駕駛體驗,增強便利性和趣味性。根據灼識諮詢資料,按收入計,包括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及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在內的全球汽車智能化解決方案市場規模於2023年達到5899億元,預計2028年將增至13303億元,複合年增長率17.7%。
但在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上,整個行業其實都陷入了瓶頸,大量競爭仍集中在L2階段,而暫時無法向L3、L4等更高階段突破。乘聯會發布的《汽車智能網聯洞察報告》顯示,2024年1-6月新能源乘用車L2級及以上的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達到66.4%,L2佔比小幅提高,當前市場仍以高價車型裝載爲主。
對於這些已經上市或準備上市的自動駕駛企業,儘管在細分領域有所側重,但是在財務指標卻表現趨同,即均呈現出高成本、高虧損、高依賴的“三高”特點。
比如文遠知行的招股書披露,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分別爲1.38億元、5.28億元、4億元和1.5億元,累計虧損約50億元。同期研發投入則分別達到4.43億元、7.59億元、10.58億元和5.17億元,各年研發費用佔當期營收的比例分別爲約3倍、1.5倍、2.5倍和3.5倍。
公司方面解釋稱,當前的虧損主要來源於高額的研發支出,而自動駕駛技術尚在持續迭代和完善的過程中,需要長期、大規模的資金投入。而黑芝麻智能近三年的研發支出2.55億元、5.95億元和7.64億元,佔收入比重分別高達480.2%、984%和461.8%。
即便是做到國內智駕科技頭把交椅的地平線,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經調整後的虧損淨額也分別達到11.0億元、18.9億元、16.4億元、8.0億元。縱目科技近三年的虧損也達到了13.75億元。還有剛獲證監會境外發行備案的佑駕創新,近三年累計營收9.7億元,累計虧損5.68億元,營收逐年增加,虧損卻居高不下。
對於虧損的原因,這些企業的解釋幾乎一致:高企的銷售成本以及研發投入。業內人士稱,因虧損需持續融資也是自動駕駛企業選擇上市的原因之一,這正反映出智能駕駛行業尚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相關企業商業化模式尚未成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
與此同時,當前多數自動駕駛行業公司面臨着過度依賴大客戶的問題。比如縱目科技的客戶,主要包括在其車輛上安裝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和產品的OEM,報告期內,公司來自五大客戶的收益分別爲1.63億元、4.17億元和4.64億元,佔同期總收入的72.5%、88.7%及93.0%;各期最大客戶的收入分別佔同期總收入的28.5%、50.0%及43.8%。
知行科技招股書也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及截至2023年6月30日,該公司於報告期內來自吉利集團的收入分別佔總收入的0%、53.0%、96.4%和95.0%;來自爲極氪提供自動駕駛域控制器解決方案分別佔總收入的0%、48.2%、93.6%和93.5%。
3、價格戰下,自動駕駛的盈利破局
儘管自動駕駛企業迎來了上市的高光,但行業競爭的加劇以及商業化盈利的壓力,仍然猶如頭上的利劍。
去年以來,車企的價格戰正在愈演愈烈,已經從整車廠蔓延到一些上游方案提供商,這也讓產業鏈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低。爲了降低成本,已經有不少企業開始追求自研技術,比如華爲和蔚來等。華爲不僅自研激光雷達、智能座艙系統,也涉及其他核心軟硬件,包括自動駕駛芯片,這些對自動駕駛類的供應商業務也產生了衝擊。
對於自動駕駛領域的企業來說,這場價格戰帶來的不僅僅是市場的壓力,更有來自投資者和消費者的質疑。隨着成本的不斷壓縮,自動駕駛公司面臨着技術創新和財務可持續性的雙重挑戰,一些投資者也開始質疑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進程和長期盈利能力。
《2024麥肯錫中國汽車消費者洞察報告》中提到,在價格戰的波及之下,雖然中國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接受程度在上升,但對智能駕駛的支付意願出現了下滑。麥肯錫的調研結果顯示,在受訪者中,願意對智能駕駛支付的用戶佔比,從2022年的42%下降到了28%。
在“三高”壓力下,這些登陸資本市場的自動駕駛公司,也將面臨更多商業化落地的挑戰。而隨着技術的進步以及政策環境的逐步開放,Robotaxi也成爲這些企業爭相搶佔的商機。目前在中國,Robotaxi的足跡已遍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等無人駕駛試點城市,並且這些城市也在紛紛落地相關政策,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根據公安部發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8月底,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號牌累計發放數量達1.6萬張,開放的公共測試道路總長度達3.2萬公里,這些都爲Robotaxi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各家自動駕駛企業,也在招股書中描述了Robotaxi的商業化前景。比如小馬智行稱Robotaxi方面已進入商業造血階段,預計2025年開始邁向Robotaxi大規模商業化,可以做到單車盈利轉正。文遠知行也發佈了與吉利遠程共同打造的新一代Robotaxi——GXR,作爲量產車型,GXR具備L4級公開道路運行能力,已經可以做到投入市場正式使用。
華福證券發佈的研報指出,Robotaxi產業的發展需要多方合力推動,最佳模式是“技術+整車+平臺”的“金三角”合作模式。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是推動Robotaxi商業化的關鍵,其中具備成熟L4級及以上技術的公司尤爲重要。預計到2030年,國內自動駕駛出行里程將佔總里程的11%,Robotaxi市場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
儘管自動駕駛出租車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當前的資本市場或許遠比前些年更加現實。雖然有想象空間的股票很受歡迎,但投資者對於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商業化落地速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比如自動駕駛領域,自動駕駛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得到進一步驗證;自動駕駛車輛的運營成本需要降低;自動駕駛出租車的商業模式和盈利路徑也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在商業新研社看來,自動駕駛企業要讓市場認可其商業價值和盈利能力,還需要看長期的發展情況。上市雖然光鮮,但首要還是要解決眼前生存問題,通過將技術在輔助駕駛產品上先實現規模化量產,在特定區域內實現自動駕駛技術量產或通過資本市場獲取持續資金支持,以此確保企業可以正常運營;其次,自動駕駛產品的方案,需要考慮規模化量產的各類關鍵要素有足夠市場競爭力,例如:成本、安全性、可靠性等是否有優勢;最後,還要考慮企業產品在現有或未來汽車產業鏈中的商業邏輯是否合理,是否有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投資者的信任和市場的認可。